在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创新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位学子成长路上的“必修课”。学生工作部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本科生培养全过程,系统构建以“课程—实践—社团—导师—赛事”为主线的“递进式”双创教育体系,让每位学子都能在探索中发现自己,在实践中收获成长。
精品课程+实践活动:开启创新世界的大门
“在这门课上,我们不仅通过案例学习了解了创新创业的实践路径,更重要的是学会去思考如何将创新的想法转化为真正可以服务于人的项目和产品。”2023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吴冰玉同学表示,课程结束后,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他和团队小伙伴们将一份课程小组作业不断优化,最终成功获批医工交叉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吴冰玉同学口中的“这门课”,正是学生工作部联合校内外专家,精心打造的《医学生双创能力培养与实践》双创课程。在此基础上,学生工作部也不定期开展“医学生创新创业”系列讲座,打破传统医学教学的边界,融入工程、材料、人文等多学科视角,引导学生从学科交叉融合中寻找创新灵感。
为进一步帮助低年级医学生“早进入临床、早接触科研、早开展服务、早了解行业”,学生工作部大力开展本科生“三进”(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团队)活动。学院、医院3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6个基础研究室、21个临床研究室、9大研究中心、7个公共开放平台全部面向本科生开放;同时,整合专家讲座、临床科室及实验室参观、课题项目学习、模拟实验等多种形式,搭建临床科研老师与本科学生的交流平台。超过80%的学生在入学第一年就参与了临床科室及研究中心参观、仪器实操与课题初探等实践活动。有趣精彩的前沿讲座、病房和实验室观摩、动手体验大型仪器设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大大激发,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启蒙。
社团聚力:打造跨学科创新共同体
在华西临床医学院,由学生组建并运行的学术型社团有35个,年均举办跨学科创新活动超过200场。各具特色的学术型社团,让兴趣相投的同学们聚在一起,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自由探索。
社团不仅是课堂的延伸,更是结交伙伴、碰撞火花的创新共同体。从“华西胸外创新与实践协会”“消化疾病多学科创新与实践协会”等临床与科研并重的学术社团,到“华西精准医学创新研究协会”“华西转化医学研究协会”“医学实力派”等聚焦科技创新与转化的双创社团,开放包容的氛围,不仅扩展了学生们的兴趣,更催生和孵化了不少创意。
“在‘医学实力派’,我结识了计算机学院的同学,在社团指导老师汪晓东副主任医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创新开发了‘结直肠癌预后风险模型构建方法及系统’,并成功获批了发明专利。”2019级临床医学五年制詹雯意同学说,社团有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大家经常交流、相互碰撞,更能产生创新的火花。
名师引路:两支育人队伍暖心陪伴成长
创新的路上从不孤单。学生工作部构建“本科生导师+班主任”双轨指导机制。除了班主任,每位本科生还有“一对一”学业导师。
导师不仅是学生学业上的答疑解惑者,更是带领同学们走进科研世界的引路人。“我的导师彭星辰教授在我提出‘高能X射线闪疗装备’的初步想法时,就鼓励我,不仅帮我联系了工程实验室,还指导我撰写第一份项目书。”2020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陈雨欣同学说,“没有导师的支持,我不可能走到‘互联网+’国赛的舞台。”
班主任老师——这支由专业教师(包括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组成的育人队伍,更是学生们成长的“守护者”。他们以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温暖的育人情怀,关注学生成长,引领前沿视野,成为同学们学业发展和人生规划的良师益友。
“我们的班主任周鹏老师总是能在不同阶段主动了解同学们的需求,组织班级同学观摩手术、参观实验室、人工耳蜗工厂等,通过不同方式启发我们思考。”2021级临床五年制507班班长朱泽宇说,“周老师也常常跟我们讲述病房里的故事,让我们更深切体会到医者仁心,是责任,是担当,更是平凡中的坚守。”
以赛促练 在实践中结创新硕果
依托“医学技能创意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和“挑战杯”等赛事,学生工作部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赛事支撑体系,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在实践中结创新硕果。
2025年,聚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我院共申报项目63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0项、省级项目56项、校级项目191项。立项数量和学生参与率连续多年名列全校第一,除新生年级和毕业年级外,学生参与率达到95%。除学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专项基金,对于未获得学校批准的项目,我院设立“新芽计划基金”予以院级立项支持,让同学们的“创新之花”得以绽放。
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原“互联网+”竞赛)、“挑战杯”等顶级赛事中,我院学子也屡创佳绩。截至2025年,我院学生牵头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金奖21项,居全国医学院校榜首,“挑战杯”国家级金奖5项。
不仅如此,学生工作部创办的“医学技能创意大赛”从院级赛事发展为校级重要比赛,吸引了来自全校三十多个专业的同学报名参赛。参赛者以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为导向,开展临床器械改造与医疗服务创新项目,近十年累计孵化专利与软件著作权88项。
这些成绩的背后,有学生的辛勤付出,有老师的悉心指导,也有学生工作部从项目培育、资源对接、路演辅导到成果转化的全流程支持。
贺子妍(2020级临床医学八年制,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国家金奖第一负责人):“金奖背后,是华西给予我们的全方位支持。从研发阶段老师的倾囊相授,到转化阶段学院提供的平台资源,再到校友企业的悉心指点——我们始终被温暖地托举着。”
杨子嫣(2022级临床医学五年制,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国家金奖第二负责人):“最难忘备赛期间老师们陪我们深夜打磨方案的点点滴滴。老师们不仅精准把握方向,更在关键时刻给予建设性意见,帮我们避开误区、解决难题。这份成绩,是学院医教研协同育人成效的最佳证明。”
陶铠(2021级临床医学五年制,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3)国家金奖核心成员):“在华西,跨学科合作不是口号而是常态。学院积极鼓励并支持我们与基法、计算机、工程等专业的同学组队,用多学科思维解决医学难题。”
秦涵菲(2022级临床医学八年制,院分团委科技部学生干部):“作为学生干部,我深切感受到学院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用心。从‘三进’启蒙到赛事支持,从导师配备到经费保障,这套完善的培养体系让每个创意都被重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光。”
“全方位”的机制保障,“精细化”的导师匹配,“规范化”的赛事组织,“人文化”的学生关怀——学生工作部始终以系统思维推动双创教育落地生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有想法,更要让想法有路径、有资源、有回响。”学生工作部负责人表示,“递进式”双创教育体系不仅是培养方法,更是对学生成长成才承诺的体现。
在华西临床医学院,学生工作部正以有温度、有体系、有成效的双创教育实践,书写着“辅之以诚,导向于真”的育人篇章。从这里走出去的,不仅是未来的医生,更是能够推动医学进步的创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