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
挂号
联系
我们
就诊
指南
常见
问题
返回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欧洲心脏病学杂志刊文介绍我院心脏内科瓣膜病介入治疗团队 2021.06.21

近日,心血管领域顶级期刊《欧洲心脏病学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IF=22.673)在CardioPulse专栏正式刊文介绍了我院心脏内科瓣膜病介入治疗团队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领域的主要研究和贡献(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ab032)。

我院心脏内科瓣膜病介入治疗多学科团队由陈茂教授在2012年发起。当时,TAVR在欧美发达国家已被广泛用于外科高危或禁忌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挽救了数十万患者的生命,而在国内TAVR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因国人主动脉瓣解剖相对复杂(二叶式畸形、严重钙化病变及风湿性病变比例高)、缺乏针对性的器械、TAVR本身技术难度大等原因,TAVR在国内的开展和推广面临巨大的挑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医院组织协调,心脏内科联合心脏外科、心脏超声科、血管外科、麻醉科、影像科等多科室力量,成立了瓣膜病介入治疗多学科团队,于2012年4月成功开展了我国中西部地区首例TAVR,并就此开启了TAVR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之路。

目前团队已完成TAVR 1000余例,是国内TAVR治疗经验最丰富的中心之一,也是国内主要的瓣膜病介入治疗器械研发与临床试验中心之一。团队在二叶式和非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TAVR治疗的研究、创新瓣膜的研发与临床应用研究、TAVR技术培训及推广等方面的工作,极大地助推了中国TAVR技术的发展。团队成员还曾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分享“华西经验”,与国内外多个心脏中心密切合作,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由于团队在心脏瓣膜病微创化治疗的应用与推广方面做出的贡献,被授予了中华医学科技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等荣誉。


技术创新:二叶式和非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的TAVR治疗

由于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具有独特的解剖特点,TAVR治疗的技术难度大,在欧美指南中被列为TAVR的相对禁忌症。然而在中国TAVR患者中,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比例高达40%以上,远高于国外报道的数据。因此,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对于中国TAVR术者而言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针对这一治疗难题,团队结合自身积累的临床经验,在Nature子刊(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系统地总结了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TAVR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未解问题及可能的技术策略,为这类患者的诊疗优化及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TAVR治疗经验总结

(引自Zhao, Z.-G. et al. Nat Rev Cardiol 2015;12, 123–128.)

全面的术前评估和患者筛选是TAVR成功的关键。既往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的分型主要着眼于解剖本身、未考虑自身瓣叶与TAVR瓣膜的相互作用,因此对于TAVR评估的指导价值有限。利用影像病例库资源,团队与NYU Langone医学中心的Hasan Jilaihawi教授开展合作研究,提出了一种TAVR时代的二叶式主动脉瓣的新分型,将二叶式主动脉瓣分为三联合型、双联合有嵴型和双联合无嵴型,更好地反映了植入瓣膜与主动脉根部结构的相互作用,对术前评估和病例筛选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TAVR时代二叶式主动脉瓣的新分型

(引自Jilaihawi, H. et al. JACC Cardiovasc Img 2016;9(10):1145-1158.)

由于二叶式主动脉瓣的空间形态呈“火山口样”、常伴有严重的瓣叶钙化,在三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常规使用的“基于主动脉瓣环径的TAVR瓣膜型号选择策略”并不适用于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团队和McGill大学医学中心的Nicolo Piazza教授合作,基于对TAVR瓣膜支架和患者自身解剖结构的多水平交互作用的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了“环上结构”(Supra-Annulus)的概念和“环上测量”(Supra-annular Sizing)的方法,并在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首次报道了“环上测量”在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患者TAVR治疗中的可行性。

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环上结构”的定位及“环上测量”示意

(引自Xiong, T.-Y. et al.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19;12(12):1164–1171.)

“环上测量”有助于降低因瓣膜型好选择偏大带来的植入瓣膜扩张不良、移位等风险,但对于部分瓣叶存在严重钙化的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通过“环上测量”的方法选择的瓣膜型号可能过小,甚至导致患者-人工瓣膜不匹配,影响远期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团队提出了“适度解剖重塑”(Moderate Reshaping)的技术,即在TAVR瓣膜植入前先通过特殊的沙漏型球囊进行预塑型。初步的探索性研究显示,该技术能够显著减少瓣周漏的发生和补救性“瓣中瓣”的使用,团队主导开展的前瞻性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将进一步评估“适度解剖重塑”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适度解剖重塑”技术的术前影像评估要点

(引自Zhao, Z.-G. et al. 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20;95:616–623.)

由于缺乏钙化的瓣叶组织作为TAVR瓣膜的锚定结构,非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亦被视为TAVR治疗的相对禁忌。然而,国内约10-20%的TAVR患者表现为单纯瓣叶增厚,不伴有或仅有很少的钙化,团队的临床实践经验显示TAVR在此类患者中是可行的。在临床经验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团队进一步比较了非钙化性与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术中、超声和临床数据,证实了TAVR在非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的安全性和良好的临床效果,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手术策略。

非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的TAVR治疗

(引自Xiong, T.-Y. et al. EuroIntervention 2018;13:e1756-e1763.)


创新器械临床研究:助推首款国产TAVR瓣膜上市和全球首款预装载“干瓣”FIM研究

如上所述,我国TAVR患者与西方患者相比存在明显不同,因此进口瓣膜并不完全适用。针对中国TAVR患者的解剖特点研发的Venus A-Valve是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AVR瓣膜,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更强的径向支撑力,在二叶式和严重钙化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TAVR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作为Venus A-Valve上市前临床研究的主要合作单位,团队为Venus A-Valve的设计及改进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并协助验证了Venus A-Valv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助推了Venus A-Valve获批上市,突破了中国TAVR发展的器械瓶颈。自2017年上市以来,Venus A-Valve已成功挽救了数千例主动脉瓣疾病患者的生命。

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TAVR瓣膜均需要较长时间的现场准备,不利于严重血流动力学紊乱患者的及时救治。Venibri瓣膜是全球首款采用“预装载干瓣”技术的经导管主动脉瓣产品,该瓣膜无需现场装载,可即取即用,使TAVR更简便,赢取了宝贵的抢救时间,为那些急诊、危重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治疗机会。同时,“干瓣”技术有利于进一步缩小输送鞘直径,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2016年团队在阿根廷成功实施了Venibri瓣膜的全球首例人体植入,从瓣膜取出到完成植入仅使用了约15分钟。德国著名心脏病学专家Horst Sievert教授给予此项新技术极高的评价:“预装载瓣膜技术是在2002年出现TAVR技术后的又一个里程碑,Venibri瓣膜使得复杂的TAVR变得像冠脉支架植入手术一样更方便,将会有更多的医生和患者从中受益”。

《欧洲心脏病学杂志》报道Venibri瓣膜全球首例人体植入


举办国际性瓣膜病介入治疗会议:助推中国TAVR技术快速健康和国际化发展

由于TAVR技术门槛高,且缺乏有效的培训体系,因此初期国内TAVR发展缓慢。2015年以前,国内TAVR经验超过50例的团队仅3家。为了促进国内TAVR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团队与PCR及CIT合作举办了PCR-CIT China Chengdu Valves(即成都国际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会议。会议始终秉承“共同学习、分享经验,服务患者”的宗旨,借助PCR London Valves的成功经验,通过基础培训、手术转播示教演示、专题学术讲座、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为心脏团队提供规范化的培训。自2015年举办首届会议至今,成都国际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会议持续推动TAVR技术在中国及亚太地区的传播与中国本土化应用,会议规模不断扩大,参会人数逐年增加。会议立足实践,坚持创新,逐渐成为国内顶级、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瓣膜病介入治疗学术交流平台。

团队在PCR-CIT China Chengdu Valves上进行TAVR示教演示

作者:赵振刚 编辑:史杰蔚 周亮 来源:心脏内科
基本信息填写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问题类型:

select…

  • 内容无法访问
  • 信息不更新
  • 内容不准确
  • 错别字
  • 图片不准确
  • 其他
问题页面网址:
问题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