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在第十一届“海上论坛-关节外科发展与趋势”会议期间,由我院骨科周宗科教授与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王坤正主任委员作为核心专家,联合骨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牵头,并携手全国53家三甲医院共同参与制定的《自体骨组织库》团体标准发布会于上海隆重举行。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我国在骨组织资源规范化管理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为破解骨缺损修复的临床资源困境提供 “华西方案”,展现我院在引领骨科前沿技术创新与标准建设方面的前沿地位。
骨移植资源正面临“严重短缺”与“惊人浪费”并存的系统性困境。一方面,骨移植需求持续攀升,自体骨来源极为有限,而同种异体骨作为当前主要的替代材料,受限于供体严重匮乏。数据显示,每百万人口捐献率仅为4.78,加之潜在的病原体传播风险,远未能满足临床实际所需。巨大的供需缺口甚至催生了非法遗体交易及残肢违法使用的乱象。另一方面,大量宝贵的骨资源被废弃,在关节置换等手术中因假体植入,需要切除软骨缺损部分骨组织,这些自体骨组织还比较健康,由于缺乏标准化的回收流程、质量评估体系以及长期保存方案,这些宝贵资源往往作为 “医疗废物”处理,造成骨资源的严重流失。
针对这一临床关键挑战,周宗科教授及众多国内骨科专家前瞻性地提出构建“自体骨组织库”的创新理念,以系统化破解资源矛盾、符合法规伦理规范,打通从“废弃骨组织”到“功能性植骨材料”的转化路径,不仅能够为患者储备一份安全、专属的“生物骨本”,更是推动骨科医疗资源走向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将创新构想转化为行业公认的实践标准,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作为项目带头人,周宗科教授整合我院骨科的科研与临床优势,联合全国五十三家兄弟单位,开启了艰苦的标准制定工作。他率领团队,深入钻研,创新性地将深低温气相液氮储存等核心技术方案融入标准,对自体骨组织的收集、处理、储存及临床应用建立了全链条、精细化的操作规范。该标准历经多轮严谨的论证与打磨,最终于2025年6月26日正式实施,为全国自体骨组织库的建设提供了权威、统一的技术准绳。
在本次团体标准发布会上,周宗科教授向全国同道系统阐述了标准制定的背景、历程与深远意义。这项工作得到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坤正教授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在行业面临挑战时挺身而出的“担当之举”,为保障我国骨移植事业的健康、安全发展做出了关键贡献。
该团体标准的发布,为破解骨移植领域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的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此项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有关要求,推动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通过构建科学、安全的自体骨组织库体系,优化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不仅有助于提升移植医疗服务整体能力,更将引领行业走向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为建立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医疗卫生体系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