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
挂号
联系
我们
就诊
指南
常见
问题
返回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动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冯玉麟教授抗“疫”随笔 2020.03.18

武汉,九省通衢,千万余人,一夜之间,成疫情风暴眼。

疫情是命令,同心防控是责任,逆行出征是天职。

我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医生罗凤鸣书记、刘丹副主任、王业、田攀文、王博、王凯歌、王岚以及冯梅护士长、张焱林、宋志芳、张耀之、何国庆、谢莉、吴颖、刘琴、王宇皓、孙敖、罗兰等精英医疗队到达武汉后,发现新冠病毒肺炎病人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得多,危重病人也特别多,顿感疫情的严峻复杂,同时也感到驰援武汉的意义重大。

疫情来袭,冲击着每一名国人。临危受命,亲眼目睹了当地医务人员疲于奔命,坚持一个多月超负荷工作令人动容。看到许多病人由于病情危重,呼吸心跳之弱,仿佛离我们而去只在须臾。没有一个人迟疑、退缩、犹豫,坚定信念,冒着被感染的生命危险迎难而上。

当地医院物资匮乏、条件简陋、人手不足,是面临的几大问题。一是医院空间不够,清洁、污染区无法分开。大楼一共16层,只有第五层有一个更衣室。电梯是医患共用、无法分开。医护人员配备应当是医患比1:1,但是我们工作人员不足配比的50%。二是医疗设备紧缺。随着病人数量激增,无创呼吸机、心电监护、床旁血滤器、体外膜肺氧合仪等设备急缺。抢救危重病人,需要依赖高氧和呼吸机。然而氧气压力不够,带不动呼吸机,只有用大氧气瓶替代,每台呼吸机需一个氧气瓶,而且1-3小时需更换一次,由于氧气不足,报警装置随时都在响,此起彼伏,与街道上稀疏人影形成强烈对比。幸好,医院还专门派了一名工程师专管氧气供应。武汉,紧张中蕴含着不安和骚动。由于病人多,驰援队伍和湖北省医务人员一起有10余万人。物资的紧缺是可想而知的,医院在物资供应上是做到未雨绸缪的,不过我们也得精打细算,随时报备,预测作好规划,随时改进流程,保障供给。

工作中存在“神秘的仪式”。穿戴上闷热、不透气有窒息感的防护服,彼此都无法相认,进入隔离区的首要事件便是相互在防护服上写下对方的名字。口罩磨破脸庞,汗水早已湿透衣背,早已是精疲力竭,但反而睡不好,其原因主要是精神紧张焦虑。

人类与重大疾病斗争史,未知与恐惧从来如影随形,清醒和果敢愈加珍贵相伴相生。新冠肺炎目前尚无特效药,病毒的毒性和致病力及转归还需要探究及依据更多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积累,调整临床救治方案。

当下只能进行生命支持,治疗基础疾病,让病人休息好,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与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攻克病毒。虽然一开始也有诊治指导意见,但规范很难到位,并不完全科学,因为当初对病毒认识并不深刻,了解不多,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治疗方案并非统一相同。华西医务人员有很强责任心,和大型教学医院严格训练,他们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早发现、提前干预。令人痛心的是有一批医务人员由于开展防范不严,工作负荷过重,劳累无法休息,抵抗力下降,感染了新冠病毒,离开了我们。

随着工作的深入,医疗队员坐在隔离病房的椅子上,虽筋疲力尽,但内心坦荡,没有犹豫,毫无恐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是无数病人寻求新生希望的地方,是千千万万医护日以继日奋战的地方。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在疫情风暴中心重温这句誓言,心潮起伏,意难平,逐渐明白这份托付之重,承诺之艰辛。

眼下,正是四季中最枯燥的季节,目之所及,皆是裸露的黄土,遒劲的枯枝,在这困难的时候,在需要为祖国捐躯,战死疆场之际,医生是崇高的,被善待。这个寒冬过后,疫情战胜之后,希望救死扶伤这个职业,仍能被人理解和尊重。

作者:冯玉麟 来源: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基本信息填写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问题类型:

select…

  • 内容无法访问
  • 信息不更新
  • 内容不准确
  • 错别字
  • 图片不准确
  • 其他
问题页面网址:
问题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