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
挂号
联系
我们
就诊
指南
常见
问题
返回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抗震救灾“党旗飘扬,党员争先”——记ICU田永明护士长和骨科曾利辉护士长 2013.05.02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冲锋在前,不畏艰险;一名护士就是一位白衣战士,守护生命、拯救生命。在4.20芦山地震伤员抢救中,华西医院ICU护士长田永明和骨科护士长曾利辉夫妻就践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抢救地震伤员,冲锋在前,与时间奋力赛跑!

“我们就应该在第一线”

田永明,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代科护士长,2013年4月20日清晨,难得一次周末能在家休息的他,正为女儿的外出亲子活动做行装准备。

而此时,同样在成都,田永明的爱人曾利辉,华西医院骨科护士长,正在抗震救灾五周年纪念灾害医学学术交流会,暨第十届华西骨科国际论坛现场忙碌,这场交流会聚集了全国各医院著名的骨科专家。

8:02分,一阵猛烈晃动,田永明和曾利辉脑海里蹦出第一个念头都是“地震了!”, 回医院,看看科室的情况,说不定有地震伤员要送来。他们从不同的地方飞奔向医院。

在赶往医院的途中,田永明电话通知重症医学科各区的护士长,不管现身在何处,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各区岗位上。在得知这次地震的震中是雅安芦山时,“又是一场硬仗”,他明白,发生如此强烈的地震,距离成都如此近,成都又是离震中心医学较发达的唯一城市,重症地震伤员一定会在最快的速度里送往医院,ICU,肯定会成为救治伤员最多的科室之一。

不到9点,田永明赶到病房,立即组织科室管理小组制定了地震伤员应急接诊流程,包括人员安排、病员的转出和床单元的消毒备用等。有了5.12抗震救灾的经验,这一次科室的准备工作显得忙而不乱。通过对科室现有患者的评估,田永明与ICU各区及医院各科室的协商,不到一小时就空出20张病床随时准备收治地震伤员,准备好相关抢救仪器设备及物资,包括抢救车5台、除颤仪2台、心电图机、床旁超声1台、纤支镜5根及充足的心电监护仪、血压计、病员服、被套、一次性床单、手套、口罩、病历资料袋及资料夹、快消洗手液等。

8点50分,曾利辉也回到病房,在一一查看和安抚住院患者后,根据科室医疗救援指挥小组指示,开始动员在院患者出院,腾空病房,为收治伤员做好准备。地震发生后不到3小时,骨科病房就已腾空70余个空床准备收治灾区伤员;联络休假人员待命,集结3个病区的6名护理人员随时准备着奔赴灾区,调整值班人员,增派下午及夜间护理人力,为灾区的医疗救援储备人员;同时根据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救治经验,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储备了充足的专科医疗物资与抢救药品,保障了骨科伤员的及时收治的顺利进行。

这一忙就是7天……

恪尽职守勇挑重担

在余震不断的数日中,田永明、曾利辉以及他们团队不惧危险,全身心投入救治工作,每天清晨七点不到就赶到医院开展工作,晚上则要战斗到深夜。他们凭借良好的技术能力和忘我的精神,高效率地开展抢救工作,与死神抗争,与时间赛跑。

20日11点45分,第一个危重地震伤员进入SICU,随着大量的地震危重伤员转移至重症医学科,医疗单元床位显得紧张起来,为了积极救治危重地震伤员,在与医院多部门的统筹协调,在重症医学科康焰主任的主持下,田永明护士长又开始组建针对收治危重地震伤员的“重症医学科创伤ICU”。协调、安排......在短短4小时内,田老师完成了对新建病区地址选择、物资到位、人员配给。截止4月30日上午8点,重症医学科共收治地震危重伤员40人,年龄从3岁~80岁,病种以骨折、颅脑外伤为主。虽然伤员很多,但田永明却说:一切忙而不乱,我们依然可以照常工作,这种临危不乱的素质,不能靠临时组织,只能依靠华西长久以来积淀的精神和历次抗震救灾医疗救援的经验累积。

在田永明的带领下,无数伤员在他们的关爱下转危为安。

2岁的彭诗语由于地震时开放型颅脑损伤、惊吓、伤口疼痛、环境陌生和没有父母在身边,不吃不喝,间断性哭闹。为做好小诗语的护理,重症医学科护士暂时充当了患儿母亲的角色,田永明一方面密切关心着患儿,一方面积极与孩子父母沟通让他们放心,在精心护理下,小诗语病情逐渐好转,脸上逐渐露出了笑容,开始与护士交流,于4月26日顺利转出了重症医学科病房。

来自雅安芦山县芦阳镇金花村的6岁小朋友王宇,因地震致房屋垮塌,小王宇半个身子埋在了废墟中,受轻伤的母亲高燕与赶来的救援官兵用手挖从废墟中将他救出。4月20日晚22:15分,小王宇住进SICU。由于小王宇年龄较小,看到周围都是陌生面孔总是哭个不停,在责任护士的安慰下,小王宇稍显安静,但情绪依然不好。为此,田永明在认真考虑分析后,专门请王宇的妈妈暂时进入病房安慰小王宇。后经40小时的加强治疗,小王宇生命体征平稳,终于22日下午顺利转出了SICU。

田永明在ICU忙碌的同时,曾利辉所在的骨科也涌入大量伤员。望着在地震中受伤而呻吟的伤员,曾利辉的心里有说不出来的难受。她不断穿梭在病房里,安慰着那些惊魂未定的伤员,还要让繁杂紧张的护理工作有序。“再累我也不怕,只要他们能尽快度过危险期,这些都不算什么!”

随着伤员的不断增多,骨科床位告急,为尽可能多的收治灾区患者,保障及时有效、安全快速的救治伤员,医院及科室领导决定开放眼科B区病房作为骨科病房,在21日下午,曾利辉到眼科负责骨科病房的筹建工作,从药品、物品准备、到患者转运一直转战忙碌在眼科和骨科病房,培训指导骨科专科护理常规,VSD冲洗引流技术、石膏、牵引患者的康复护理等知识,在眼科的4个工作日中,先后转运护理患者50余名,无一名患者在转科治疗、途中转运中发生不良事件。

地震病房中,各类琐碎的事件都需要细心管理和安排,各部门和相关人员也都需要及时沟通和联络,从供应室无菌医疗物品的领取到采供维保部办公、医疗物品的计划,从学工部青年志愿者的安排和管理到各大媒体的记者接待,从一线医护人员的用餐、休息安排到灾区善款的募捐动员,曾利辉在每一件普通的小事中认真负责地做着管理和计划,一直工作着、忙碌着。

大爱无私彰显光辉

在医院,在病房,在伤员抢救的第一线,田永明和曾利辉忘记他们的小家,年仅5岁的女儿只能托付给父母。

就在震后第一时间,田永明飞奔回医院时,谁都不知道他身边还带着女儿。由于家中无人照看,他把女儿带到科室,将他反锁在办公室,立即投入到筹备危重伤员的抢救和收治工作中,11:00通讯恢复后,才联系到外公赶到医院将女儿接回家,直到7天以后女儿才再次见到爸爸妈妈。

地震发生后的第3天,曾利辉下班后已经是19:30分,想到爱人那天匆忙出门,一直呆在病房,连洗漱用品都未来得及带,就抽空准备了一套洗漱用品送去,想着顺便见上一面,聊上两句,哪知到了SICU病房,一名护理人员告之田老师还在病房忙碌,曾利辉不忍打扰,只得托人转交了东西。

虽然同在一栋住院大楼工作,虽然只隔着5层楼的距离,他们连续7天却未曾见面,只能通过每2、3天的短短的通话,才能得知对方的近况,每天除了救人还是救人!

作为父母,在孩子的泪光中匆匆而走,作为儿女,在老人的牵挂中电话都没有几个,说一点也不担心及想念家人,肯定不是发自内心的话语。可是作为护士长,特别是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护士长,病人安慰的眼光,激动来相握的双手,都是他们作为医护人员的骄傲。无论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还是芦山地震,田永明和曾利辉总是忘我工作,不辞艰险,把爱心献给千万患者;总是心系患者安危,对患者呵护备至,把为患者解除病痛看作最大的快乐。他们为大家,舍小家,以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展现出了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医务工作者的高尚品质。


作者:宣传统战部 来源:宣传统战部
基本信息填写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问题类型:

select…

  • 内容无法访问
  • 信息不更新
  • 内容不准确
  • 错别字
  • 图片不准确
  • 其他
问题页面网址:
问题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