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当记者第一眼见到康复医学科主任何成奇教授时,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这样一句话。高瞻的远见、清晰的条理、亲和的态度、温和的语言,构成了何主任的特质,一种看似“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般优雅却并存舌绽春雷般果断决绝的特质,这种特质,在“4·20”芦山地震的抗震救灾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xml:namespace>
平易近人
4月20日上午,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何成奇主任便赶回科室了解住院患者病情和受惊情况,对患者进行了安抚和慰问,他那淡淡的微笑和言语间的温柔瞬间抚平了患者不安的心灵。随后,何主任对地震发生期间科室在岗人员有序保护和疏散患者予以了高度的评价,并亲切问候了在岗工作人员。主任的到来让所有在岗人员吃了一颗“定心丸”,而主任的肯定更让康复医学科医务人员倍感鼓舞,一时间,康复医学科如同拧了一股绳般同心协力,紧密围绕以何成奇主任为中心的科室管理小组开展各项抗震救灾准备工作。4月21日下午,康复医学科召开全科室紧急会议,由全科组长及以上主要干部36人参加。会上讨论了抗震救灾相关的康复预案,对康复医学科抗震救灾相关工作进行了全面、紧急的部署。同时,经科室组织,形成1支由6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康复医疗小分队,于21日下午14:30赶赴雅安灾区进行康复介入治疗。这也是全四川省第一个奔赴灾区实施救援的康复相关组织。
高瞻远瞩
经历过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何主任深深感受到震后早期康复介入的重要性,在4·20地震发生后,他将这种理念以最快的速度传播了出去。4月21日,何成奇主任果断向四川省全体康复工作者发表了一封“实施早期康复防止伤员残疾——给全省康复同仁的信”,信中慎重建议各位康复工作者对4·20雅安地震伤员实施早期康复。何教授说:“2008年5·12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大部分医院都是在6、7月才开始介入康复治疗,导致伤员的致残率升高。早期康复不仅能够降低伤员致残率,也能最大限度缓解伤员的功能受限和活动障碍,最大程度保持功能完整性。”在公开信中,何主任明确提出,此次抗震救灾医疗康复要坚持以“改善伤员功能、降低致残率”为目的,以“早期康复、全面覆盖、专家把关、集中康复”为原则,紧抓“功能、活动和参与”三个重点作为临床思维和工作的根本内容,同时注重“功能与结果、活动与参与、环境与个体因素”三个细节,这样才能切实做好地震伤员的早期康复治疗工作。事实证明,何主任的这封公开信走在了抗震救灾的前沿。4月23日,四川省卫生厅发布《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切实做好“4·20”芦山7.0级地震灾后心理卫生服务和医疗康复工作的通知》,该通知任命何成奇教授为四川省“4·20”芦山7.0级地震伤员医疗康复专家组组长。接到任命后,何主任立即组织全省康复医疗专家开展了相关工作,4月23日当天便拟定了4·20芦山地震伤员医疗康复专家组工作方案。该工作方案不仅采纳了何主任在“致全省康复同仁的公开信”中的观点,还对专家组具体工作方案进行了部署和规划,包括成立专家组实施单位负责制、实施早期救治康复和早期床旁康复、筛查病人分级康复、开展康复技术培训、专家会诊和双向转诊、开展地震伤员相关科学研究以及落实康复工程工作等等,对震后康复工作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
果断坚毅
他不仅提出了早期康复的观点,还在我院率先开展了早期康复工作。自4月22日开始,何主任便在康复医学科内统一安排组建了总共由16人组成的、多个院内早期康复治疗前业队伍,分别前往我院骨科、神经外科、胸外科、小儿外科和ICU等科室,对地震伤员进行超早期康复介入。康复医学科的各位老师在兄弟科室的配合指导下,积极参与地震伤员的超早期康复治疗,认真评估地震伤员的功能状态,并实施了精心的康复治疗,帮助伤员尽早下床活动,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在“早期康复”思想和医疗康复专家组工作方案的指导下,4月25-26日,何主任不仅带领专家组一行对成都地区的地震伤员进行了会诊,还组织全省相关康复专家对灾区医院地震伤员的康复需求进行了筛查,将功能障碍较重的伤员转至省级康复医院进行医疗救治,对功能障碍较轻的伤员就地实施个体化康复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何主任也依据四川省卫生厅和华西医院的指示,制订了四川省“4·20”芦山地震伤员康复需求调查表、四川省“4·20”芦山地震伤员入院和出院标准以及地震伤员免费医疗实施方案等文件。目前,康复需求调查表和出入院标准已在全省范围内使用,在了解地震伤员康复需求、筛查功能障碍伤员、制订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和判断伤员恢复情况等方面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尽管他是华西医院康复医学科的核心、尽管他是四川省抗震救灾康复专家组的顶梁柱,可何主任仍说其实他做的只是尽到了自己的本分。2008年的5·12地震,因为没有早期介入康复治疗,许多本应过得更好的伤员只能在缺憾中渡过下半辈子。但相同的错误绝对不能再犯,吃一堑长一智,只有从经验中吸取教训,才能让康复事业更好的成长,才能更好地救死扶伤,才能真正做到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