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是医院4.20抗震救灾抢救伤员的主战场,而骨六病房又是其中的主阵地。作为骨六病房的护士长,党员廖灯彬指挥着护理方面军坚守在医院的主阵地,与死神搏斗、与时间赛跑,全力救治地震伤员。?xml:namespace>
芦山地震发生时,正值抗震救灾五周年纪念•灾害医学学术交流会,暨第十届华西骨科国际论坛在成都举办,全国抗震救灾医学专家云集成都。随着大地剧烈的晃动,廖灯彬和骨科的同事们,立即中断学术会议返回病房,经验告诉他们骨科又要成为医疗救援的主战场,骨科的医务人员将是救治伤员的主力部队和重中之重。
在一一查看和安抚住院患者后,根据科室管理小组指示,开始动员在院患者出院,腾空病房,为收治伤员做好准备,地震发生后不到3小时,骨科病房就已腾空70余个空床准备收治灾区伤员。同时,集结护理人员,调整值班人员,增派下午及夜间护理人力,为灾区的医疗救援储备人员。根据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救治经验,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储备了充足的专科医疗物资与抢救药品,保障了骨科伤员的及时收治的顺利进行。
4月20日上午10点,第一名地震伤员进入骨六病房。晚上10点,一次性从芦山灾区送来42名急诊伤员。骨六平时的急诊病人只有4、5人,面对10倍的工作量,作为病房护士长,廖灯彬立即指挥病房护士以最快的时间完成分诊、登记、联络家属等收治病人的工作。在快速的节奏中,繁杂紧张的护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当晚廖灯彬一夜未眠。
第二天一早,廖灯彬又开始了针对地震伤员的护理查房。他细心的为每一位伤员查体,帮助伤员翻身、咳痰,评估他们的病情变化,问询他们生活上的需要,他用细心和关爱安抚着一个个惊魂未定的伤员。这样一个个伤员细致的查看下来,往往要近两个小时时间,而这样的查房廖灯彬每天要坚持三次。“护士长必须要随时了解地震伤员的情况变化,这样才能确保医疗安全,才能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关爱。”
骨六病房收治的地震伤员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达30余人,年龄最大的超过百岁。许多老人身体无法移动,心理上也受尽惊吓,对病房护理的需求很高。针对这一情况,廖灯彬和他的护理团队特别加强了针对老年伤员的医疗护理,并且尽可能的为老人们进行心理疏导,陪他们聊天、哄他们入睡,给与他们温暖。特别是对地震伤员、年逾百岁的独居老人罗财发,还专门安排了两名高年资的特需护士随时守候在老人身旁。他们用爱心传递着“华西的医护人员都是你们的亲人”。
分诊接治、病房协调、质量控制、护理查房。。。。。。廖灯彬就是这样一刻不停的指挥着它的团队全力抢救每一位地震伤员。在最忙的几天,廖灯彬总是要求每一位护士注意保存体力,因为这是一场“持久战”。他为每一位护士都安排了倒班,可是他自己却一直坚持战斗在病房,累极了便短暂的坐几分钟、困极了便和衣打一下盹,4天4夜连续战斗,坚强的意志和抢救生命的信念让他成为了护理团队中的“钢铁战士”。
骨科近2/3、全院近1/3的地震伤员收在骨六病房,骨六病房在院地震伤员最多时达到106人,而骨六病房的正床只有84张。廖灯彬和他率领的护理团队在主阵地上坚守和努力着,他们和所有的医务人员一道践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实现了重症伤员零死亡的生命奇迹,彰显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