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
挂号
联系
我们
就诊
指南
常见
问题
返回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我们都是玉树人——西南民族大学驻华西医院地震志愿者纪实 2010.04.26

       “今天骨5、骨6病人的病人已经全部转出来了,那里的志愿者你们要重新安排了。”这是4月23日早上10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金卡4楼护士站里发生的一幕,负责金卡4楼的护士长向一名藏族小伙子仔细地交待着,随即小伙子立即拿起电话用藏语安排着什么。从4月19日开始,这样的交谈每天都在这里重复。
       这名藏族小伙子就是西南民族大学派驻华西医院志愿者服务队的副队长尕玛巴松,今年才18岁,老家就在这次地震的重灾区——玉树。一听说玉树的地震伤员送到了华西医院,本来已经准备回家的尕玛巴松开始犹豫了,“回家可能也做不了太多的事情,在医院说不定还能帮助到更多的老乡。” 4月15日下午,尕玛巴松放弃了回家的想法,直接来到华西医院,成为最先到达华西医院的志愿者之一。两天后,他才和家人取得联系,“家里房子倒了,妹妹左脚骨折,舅舅和两个表妹遇难!”尕玛巴松的声音已经哽咽……
       尕玛巴松只是众多在华西医院服务的西南民族大学志愿者的一个缩影,这十多天里,在华西医院,有55名“尕玛巴松”在这里服务,其中有绝大对数学生都是玉树籍,其中,大多数的同学家里都受了灾。除了玉树籍的大学生,西南民族大学成教院、藏学院的学生几乎全部参与到伤员救治工作中去。其实早在地震伤员刚刚运送到华西医院时,志愿者远远不止这55人。

从数百人到55人
       由于这次送抵华西医院的玉树地震伤员绝大多数都是藏族人,很多伤员都不懂汉语,而华西医院能听懂藏语的医护人员也屈指可数,因此急需大量精通藏汉语言的志愿者。4月15日下午,华西医院立即本院学生中挑选了3名能进行藏汉语翻译的志愿者,但是随着大批伤员的陆续送达,3名志愿者远远不能满足救治需要。4月15日晚,现场招募的近200人的志愿者名单已经拿到华西医院团委书记郑源手中,第二天,志愿者的队伍再次扩大,“后面的很多志愿者我们只能让他们留下姓名和电话,如果有伤员送来再通知他们。” 郑源老师这样告诉记者。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庞大的志愿者队伍怎么安排成?大家都着急的想为灾区做点什么。“有的伤员床前有7、8个志愿者,有的伤员却一个志愿者都没有,”西南民族大学成教院志愿者主管教师、学院团委书记马嘿玛伙老师表示,除了西南民族大学的学生志愿者外,还有很多其他学校和社会志愿者,“这样既不利于志愿者的管理,也影响了医护人员的救治工作”。
       从4月19日开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西南民族大学的相关负责人多次召开志愿者管理协调会,最终确定华西医院的志愿者都由西南民族大学成教院和藏学院的学生担任。同时确定了成教院的40名学生从事志愿者服务,主要担任翻译、看护等服务,藏学院有15名学生志愿者主要进行伤员家属安置、后勤等工作。4月20日起,医院又为每一位志愿者制作工作牌,标注志愿者姓名、学校、单位、有效期等个人详细档案,统一管理,统一安排。至此,一个由西南民族大学成教院和藏学院学生组成的55人的专业志愿者队伍形成。

从“三天三夜”到“两班倒”
       “在刚刚来医院当志愿者的时候,我和很多同学都是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完全吃不消。” 在谈到刚开始的志愿者工作时尕玛巴松这样说道。然而这样的现象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从4月19日开始,西南民族大学成教院就制定了“两班倒”的换班制度。
       所谓“两班倒”就是将现有的志愿者划分为两组,20人为一组,其中一组上白班,从早上9:00到晚上21:00,另一组值晚班,从晚上21:00到第二天早上9:00。
       同时,这40个志愿者又分为5个小组,每一组负责一个楼层,“比如金卡4楼我们就安排了6位志愿者,在他们中间有一位小组长进行统一管理,” 身为副队长的尕玛巴松向记者介绍说。“这个小组虽然由小组长负责管理,但是我们每天都要进行巡查,看他们是否在岗,服务态度是不是很好,如果伤员有转科,我们还要根据护士长给我们提供的信息随时调整人员安排。”这样才让保证每一位伤员都能得到更好的服务。

从服务伤员到服务志愿者
       在华西医院服务的55名志愿者绝大对数学生都是玉树籍,他们舍弃了回家选择了留在这里为老乡服务,因为他们知道他们都是来自同一个地方。在病房里、在病床前,每一位志愿者都小心仔细地照顾着他们的乡亲。每天12个小时的工作,除了为医护人员充当翻译外,他们还承担了为病人喂饭、心理咨询等其他服务,但他们从来不叫苦叫累,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这些都是我的亲人!”
       为了让他们有更充沛的精力和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志愿者工作中,华西医院和西南民族大学的老师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华西医院为每一位上白班的志愿者提供适合他们口味的中餐和晚餐,为值夜班的志愿者提供宵夜和早餐,同时还给他们送来了水和苹果;西南民族大学成教院的老师每天早上9:00和晚上21:00这两个时间点,派校车统一接送交接班的同学们,就是为了让他们得到更好的休息。“我们不仅要为伤员服务,我们还要为我的学生,我们的志愿者服好务。”马嘿玛伙老师激动地说到。

       当问到尕玛巴松什么时候才能回家看望受伤的妹妹时,他说要等到志愿者的工作忙完后才行。他还告诉记者,妹妹身边也有志愿者在帮助她,自己的几个好朋友也在西宁当志愿者。10多天的高强度工作,尕玛巴松说他没有感觉到辛苦,因为他帮助的都是他的亲人,正如帮助妹妹的志愿者也一定会把妹妹当成亲人对待一样。志愿者们的努力工作也得到了医院医护人员的肯定,“他们不仅成为了医生的助手,还是病人的亲人,更是进行心理安抚工作的桥梁,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医疗工作的开展都会很困难。”#p#分页标题#e#
 

作者:刘欢 来源:宣传统战部
基本信息填写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问题类型:

select…

  • 内容无法访问
  • 信息不更新
  • 内容不准确
  • 错别字
  • 图片不准确
  • 其他
问题页面网址:
问题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