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速度!
2024年9月30日,锦江院区基建竣工。
2025年1月15日,锦江院区试运行。
2025年2月5日,锦江院区全面投用!
1094张床位、27个智慧手术间、303个诊间及检查治疗室、30936台件设备在128天全部安装调试完毕。
4000人次的日均接诊规模、1000人次的日均在院规模、150台次日均手术量规模的运行流程在128天全部梳理和确认完成。
在医疗基建领域,从竣工验收到全面运营通常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而华西医院锦江院区仅用短短128天就完成了筹开工作。在这“华西速度”的背后,华西医院运营管理部作为筹开工作的总牵头部门,以"团结、务实、创新、奋进"为指引,构建多部门协同机制,用科学管理和拼搏精神诠释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以“团结”凝聚力量,构建跨部门协作新范式
“9月30日竣工,1月15日试运行,2月5日全面投用。”当这组时间节点在锦江院区筹开工作例会上公布时,所有参会部门都感受到极大的压力。为保质保量的按时间节点要求完成工作,运营管理部作为牵头部门构建的"每周例会+倒排工期+现场办公"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成为破解千项任务的核心密码。
自2023年5月首次筹备例会起,运营管理部便建立起牵头部门-关键协同部门-核心支撑单位,跨部门协同的"铁三角"架构:以运营管理部为总牵头部门;基建运行部、设备物资部、信息中心为关键协同部门;门诊部、护理部、医务部、医院感染管理部及相关临床科室等为核心支撑单位,形成决策-执行-反馈的闭环管理。
● 高频次例会制度成为信息聚合的关键节点
从2023年5月16日第一次例会到2025年2月全面运行,累计召开74次筹备例会,平均每周解决数十项项具体问题。最后十天的攻坚阶段由黄进常务副院长召开锦江院区筹开每日调度会11次,集中攻坚解决影响开业的具体问题。这种"每周一碰头、每日一通报"的高密度沟通机制,确保17.9万平方米建筑体内的每一个水电点位、每一台设备安装都精准对接临床需求。
● 倒排工期表成为进度管控的"指挥棒"
运营管理部牵头编制的《锦江一期开业倒排表》,将3万余件设备采购与部署、27间智慧手术室建设等复杂任务,分解为1368个具体节点,精确到"天"统筹协调基建改造与设备安装的衔接。
● 跨部门联合驻场实现问题就地解决
2024年11月18日,医院成立锦江院区综合管理办公室,从院办、运管部、医务部、护理部、基建运行部、设备物资部、信息中心等部门抽调骨干驻场办公。这种"零距离"协作模式,让设备物资部与基建运行部能在现场共同核对CT机房承重参数,信息中心与护理部实时调试智慧病房呼叫系统等具体问题,将原本需要3-5天的协调流程压缩至2小时内响应。
二、以“务实”破解难题,创新机制保障高效落地
在锦江院区筹开的攻坚战中,设备采买进度与基建工期进度要求的"时间差"成为最严峻的挑战。运营管理部以务实态度直面矛盾,在大型设备招标时间差、智慧手术室建设困境等关键节点,用数据说话、以方案破局,展现出解决复杂问题的系统思维。
● 务实精神的典型案例-大型设备招标“时间差”危机化解
2024年1月第九次例会中,发现部分大型设备机房的施工需依赖设备参数,但设备采购招标因预算审批延迟尚未启动。若按常规流程,设备招采需3-6个月,机房施工再需3个月,将直接导致锦江院区无法按期投用。运营管理部迅速组织设备物资部、基建运行部、医务部、信息中心召开专题会,创新性提出"双轨并行"方案:
一是,设备物资部加速招标流程;
二是,基建运行部根据设备部提供最大兼容参数预进行施工,同步做好"容缺施工改造"预案,信息中心预留管线接口。
通过三方每日对接、问题不过夜的高效协作,使大型设备机房改造提前启动,为院区按期投用赢得关键窗口期。
● 务实智慧的有力体现-智慧手术室建设困境的解决
智慧手术室建设是锦江院区手术室建设的关键一环,其建设涉及信息中心、设备物资部、手术室科室及基建运行部的多重需求,彼此互相影响,先后关联。
2024年4月,智慧手术室建设因参数确认滞后存在延误施工进度的风险。运营管理部当即组织四部门“现场会”,以“需求清单化、责任可视化”方式厘清分工:
▷运营管理部协同业务部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作;
▷信息中心提前与手术室团队确认27间手术室的弱电点位需求;
▷设备物资部同步开展厂家技术对接,积极配合调试工作;
▷基建运行部根据初步参数调整施工顺序优先保障管线铺设。
这种"分步推进、交叉作业"的方式,使智慧手术室建设在招标完成后快速完成设备安装,较常规工期明显缩短。
三、以“创新”驱动未来,诠释高质量发展内核
在筹开过程中,运营管理部以创新思维破解传统管理难题,通过引入数据模型,仿真模拟技术、动态调整空间布局等举措,为千床院区的快速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模式创新。
● 数据预演+动态调整
锦江门诊的采血模式拟采用分散式设置,但这种模式是否真的有效解决拥堵呢?针对这个担忧,运营管理部联合四川大学商学院团队,运用Simio软件构建神经疾病中心、儿童疾病中心等区域的三维动态模型,模拟门诊布局。
团队基于门诊各科室日均诊次、采血率等基础数据,模拟1000次门诊全流程运行,精准预测各区域患者流量峰值:如神经疾病中心上午11时达到160人等候高峰,儿童疾病中心右侧区域下午时段稳定在30人等候。
仿真结果显示,分散式采血模式下各区域等候人数均控制在容纳上限的70%以内,且较传统集中式采血模式减少患者平均行走距离,为最终布局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种“数据预演+动态调整”的创新方法,让门诊区域在开业首周即实现日均3000人次的有序运转。
● 临床需求-数据建模-动态调整
如何设置综合检查区检查室的数量?这可不是通过拍脑袋决定的。运营管理部通过数据建模,比对本部心脏检查室日均诊疗量,预估发现原设计的肺功能检查室和心电图室无法满足业务需求,立即提出将配套服务空间与原检查室整合,新增6间检查室的改造方案。
这个调整方案并非简单扩容,而是通过模拟预演患者动线,将心电图、超声心动、肺功能等检查室按"功能集群"布局,目的是使患者就诊距离缩短。基建方面,通过保护性拆除现有管线,实现"边施工边调整",较传统拆改方式减少工期。不仅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就医环境。
四、以“奋进”攻坚突破,成就千床医院加速度
在冲刺的最后30天里,全院通力合作,运营管理部总牵头,护理部、门诊部分别牵头保障住院、门诊区域的投用,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用奋进精神诠释了华西担当,共同书写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
锦江院区的快速投用,不仅是1094张床位的快速投用,更是一种管理范式的创新突破。
全院上下一心,构建多部门协同的高效机制,用科学管理破解复杂难题,以拼搏精神攻克时间难关,为公立医院新院区建设提供了"华西方案"。
随着锦江院区的全面运行,这种筹开模式所蕴含的管理智慧和奋进精神,将继续引领华西医院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更多华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