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卡-
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长期从事消化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在消化系统疑难病例诊断和危重疾病抢救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擅长下消化道疾病,特别是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及小肠疾病的诊治。曾二次赴美学习炎症性肠病的规范化诊治、最新进展及前沿研究理念及研究技术,在此领域具有较高的建树。同时围绕炎症性肠病开展了较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其研究团队近期针对炎症性肠病与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的相关性及机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相关结果国内外少有报道。到目前为止,作为负责人已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二项,四川省卫计委科研项目一项;共发表文章38篇,共有18篇论文被SCI期刊收录。论文曾在美国胃肠病周及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发言,此外有多篇文章在亚洲炎症性肠病学会年会上做壁报展示。对消化内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也有较高的水平,诊治的疾病包括胃丛状血管粘液样肌纤维母细胞肿瘤,Good综合症等。已获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资格,并培养了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等杂志编委成员;担任包括四川省医学会消化病学专业委员会炎症性肠病专业学组副组长在内的多种学术任职。
病情简介 病史: 25岁女性患者,因“腹泻7+年,加重伴乏力3+天”入院。7+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为蛋花样水便,2-3次/日,量无脓血,伴乏力,纳差,偶有腹痛,夜间盗汗,无畏寒、发热、恶心、呕吐,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治不详。3+年前于湖南某三甲医院检查(具体不详)诊断为“胃肠功能紊乱”,给予口服“三联活菌片”、“复方消化酶胶囊”、“善存片”等治疗后腹泻有所好转;继续口服以上药物半年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半年前患者于重庆市某三甲医院,结肠镜:末段回肠粘膜慢性炎症改变;活检:粘膜慢性炎症,多量淋巴细胞浸润;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盆腔平扫+增强提示:1、十二指肠内积液,稍扩张,降部部分肠壁增厚、水肿,部分粘膜增厚突向腔内,持续性强化,周围脂肪间隔稍模糊,炎症?2、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肠壁增厚、水肿,炎性改变可能;3、腹盆腔、肠系膜根部散在增多淋巴结,部分肿大;动脉期直肠下段团状条状明显强化影,异常血管团?血管畸形?左肾下盏微小结石。血常规:血红蛋白 83 g/L 白细胞计数 11.33*10^9/L 血小板计数 100*10^9/L;CRP 15.20mg/L;DIC常规、EB病毒、二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慢性肠炎”,经治疗(具体不详)腹泻缓解,一月后上述症状再次出现。3天前患者上述症状加重,伴乏力、四肢麻木,为进一步诊治入院。 患病以来精神尚可,食欲下降,小便正常,体重减轻约10+kg。 患者4+年前因“髌骨骨折”行内固定术。否认肝炎、结核及其他特殊疾病史。既往健康状况良好,否认地方病及有毒有害环境暴露及特殊药物使用历史。不嗜烟酒,无特殊疾病家族史。 胃镜 ,肠镜,上腹部增强CT ,胶囊内镜等辅助检查。 临床诊治经过和转归:入院后予以新特灭、得舒特、营养支持等治疗,内分泌科会诊意见考虑患者无明显内分泌性电解质紊乱证据。因戊肝抗体阳性,于2016.5.30日转入传染科,予肠泰、三联活菌片调节胃肠菌群,谷胱甘肽保肝治疗后,复查肝酶正常,考虑患者戊肝急性期已过,于2016.6.6日再次转入我科,给予丙种球蛋白、四环素联合甲硝唑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患者大便3次/天,为黄色糊状大便,患者拒绝行骨穿检查,要求签字出院。出院后患者继续服用四环素2+月后症状缓解,停药,后每年定期输入球蛋白,未再出现腹泻,白细胞恢复正常。 患者7年来多次就诊于多家医院,予以对症治疗后腹泻有所好转,但症状反复发作,结合患者血IgG 、IgA 明显下降,入院排除了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以及其他引起继发低免疫球蛋白血症疾病的疾病 ,考虑CVID。
sel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