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在第五个“中国医师节”之际,“健康四川——大美医者”现场交流活动在成都举行。历时4个月评选,累计点赞量超过1170万的第四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名单出炉,四川20位医务工作者榜上有名,我院毕锋、应斌武、袁丽三位教授当选。
毕锋教授获得“大美医者·大医精诚”称号、应斌武教授获得“大美医者·公卫先锋”称号、袁丽教授获得“大美医者·护理天使”称号。
“健康四川•大美医者”评选宣传活动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自2016年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旨在深入推进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医德医风建设,激励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个人事迹】
毕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教授
肿瘤内科学科主任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研究室主任
如何研发更适合中国肝癌患者的国产靶向药物,打破国外垄断,在这一领域解决“卡脖子”问题,是毕锋的所思、所虑、所为。
“我们是肝癌大国,发病人数占全世界一半以上,过去十几年靶向药物一直被国外垄断,费用一个月几万元,效果不理想。”毕锋说道。
为了研发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新药,毕锋团队耗费8年时间。他们经常都是凌晨两三点才从实验室离开,第二天7点半准时到病房。“我希望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实现更多的中国造,让中国肿瘤患者以后都能用上自己的国产药,目前我们中国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实力!”
终于,在2021年6月9日,肝细胞癌患者多了一种可能。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国内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甲苯磺酸多纳非尼片正式获批。多纳非尼,打破了索拉非尼统治肝癌治疗领域12年的垄断局面,实现了疗效的完全超越。
而牵头组织多纳非尼临床研究的人,正是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毕锋。
现在,毕锋正带领研究团队针对胃癌、肠癌等多种肿瘤进行研究,以期让更多肿瘤患者用上中国自己研发的药物!
应斌武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教授
实验医学科主任
从“广撒网”到“精准快”,他努力拓展分子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为呼吸道传染病的精准诊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从“0”到“1”,他参与研发的新冠一体化核酸检测卡盒等感染性疾病创新分子诊疗设备,攻克一系列关键“卡脖子”技术,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从“区域中心”到“区域联盟”,他将“华西国家队”的优质资源辐射到基层,推动西部地区医学检验技术和临床实验室诊断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法医学”到“检验医学”,他甘做“无名英雄”,在苦旅中洒下一路芬芳。
他就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主任——应斌武。
从医27年,很少有人了解每一份临床诊断背后的他,却因他的努力而受益良多。无影灯下虽无他的身影,但临床诊疗却离不开他的辛勤付出,“检以求真,验以正德”,应斌武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医学检验人的担当。
袁丽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教授
内分泌代谢科护理学科主任
四十年意味着什么?
对袁丽来说,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坚守,是一次又一次的默默奉献,是持续不断的开拓与创新,是与“糖友”真真切切的系念。
四十年奋斗,为提升护理质量,她于国内率先创建亚专业化护理模式;为减轻患者痛苦,她探索糖尿病健康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她为患者撑起一片生命的绿洲。
为提高护理质量,2000年,袁丽牵头创建了亚专业化护理模式。“是指在传统的一级、二级、三级医学专业分类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专业分类,创建亚专业护理小组。比如糖尿病、垂体肾上腺疾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及骨代谢疾病等小组,按照病种将病人收治在各个亚专业化护理小组,各小组参照单病种治疗的临床路径,针对某一组疾病的病人建立一套标准化护理模式与护理程序。”袁丽介绍。该模式在川大华西医院内外大力推广,获得了“中华护理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在日常工作中让袁丽痛心无比的是,很多糖尿病患者来就医时,往往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并发症。袁丽意识到,要减少糖尿病对健康的危害,必须“关口前移”,建立糖尿病防控的策略、技术及实施路径。2009年,袁丽成立四川省护理学会糖尿病教育管理学组,开设糖尿病教育门诊,创建糖尿病教育处方和院内血糖管理团队,推行线上—线下和慕课形式的专科培训,搭建分层分级的糖尿病全程智慧化管理平台,推广糖尿病健足操,推行糖尿病教育管理单位认证,成立华西医联体单位糖尿病护理联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