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丁格尔曾说过,护士应该“忠贞职守,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在华西医院,护士们在全国开展的优质护理活动中,已不再满足于床旁的基本护理,她们通过学习、思考、实践和创新,使护理服务的范围不断拓展,使社会对于护士传统形象的有了新的认知,使优质护理活动有了更新的内涵。在这里,护士已经可以顶起医院的半边天。
这里的护士看门诊
一直以来,护士在医疗上是医生的助手,执行的是医生的医嘱。在传统概念里,护士的主要工作就是打针、换药,以及病人基本的生活照顾理,而坐门诊为病人诊病治病从来都是医生的职责和权利。但现在的华西医院,护士也坐起了门诊,在他们中间,由华西医院护士们一手创立的国内首个“伤口治疗中心”就是其中的典范。
62岁的男性患者周长明自从1962年因败血症留下了伤口和输液的黑色针眼后,就一直受其折磨,其间四处求医,经过了多次手术治疗,却未能使伤口真正愈合,在长达50年的时间里,伤口不断被磨破、流脓,最终完全失去了知觉。当听说华西医院开设有专门的伤口治疗中心,已不报希望的他慕名而来。当听说坐诊的是护士时,他有点惊讶,但还是报着试一试的态度挂了号。经过国内首位伤口治疗师廖灯彬护士长的检查评估后,决定采用“湿性愈合”的理念展开治疗。经过伤口治疗中心治疗团队近半年的努力,周长明的伤口逐渐康复,皮肤表皮也逐渐愈合,困扰他近50年的难题终于得到了解决,病人感激不尽,也彻底改变了他对于护士的看法。在华西医院,越来越多的疑难伤口病人正在通过护士们的积极治疗获得康复,由护士担任的伤口治疗师们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手术感染伤口、复杂疑难伤口的处理工作中,在华西医院肛肠外科、胆道外科等病房,已经由护士直接从事手术后切口处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明显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华西医院伤口治疗新模式创立以来,已服务各类伤口病人10万人次,2009年以来,伤口治疗中心更是通过网络会诊、现场指导等形式为其他医院提供伤口治疗服务,目前已开展280多例。在这个新模式下,护士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发挥,护士职业生涯得到了极大拓展、有效促进了护理专业的发展。
在当今医学专科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护理专业正在通过开拓创新,不断衍生出新的专业方向,截止目前,华西医院护理人员开设的门诊已经涵盖心理咨询、造口护理、PICC维护、糖尿病教育、腹膜透析等多个专业方向,护士们正在以积极的姿态,通过专业发展促进学科进步,为病人提供更加专业和优质的护理服务开辟新的天地!
这里有病房护士当“主任”
“马上联系肾内科的医生对病人进行会诊”,当看到护士长带领一群护士在病房出现这样的对话,你一定会感到奇怪,查房安排会诊不是医生的职责吗?是的,你没看错,在华西医院肾内/泌外综合病房,就是这样一个由护士“说了算”的地方。由于该综合病房采用了“医生跟着病人走”的管理模式,病房里没有科主任,没有住院总医师,甚至没有固定的专科医师,病房的管理和病人的收治、服务全都由护士完成,病人何时转科、治疗由谁来做等等以往由医生决定的事情,现在都由护士协调完成,这里的护士都拥有除了专科护理之外跨学科的医疗管理和护理知识,她们不再仅仅是医嘱的被动执行者,而是成为了医患关系的协调者,其身份也从医生的助手变为了医生的合作者,护士主人翁责任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护士的主观能动性有了更大的发挥。“综合病房管理小组全部由护士组成,由护理部垂直管理,更多的权力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华西医院肾内/泌外综合病房护士长谷波说,为了这份对病人健康负责的责任,综合病房的护士们在工作中采取各种措施,确保这份责任的落实。在综合病房有一个别的普通病房没有的“医生收治病人一览表”,上面记录了每日病人入院、出院、转科、手术的信息以及各专科医疗组所管床位的信息,保证了病人的治疗和护理,这就是病房护士为了加强医护沟通而发明的,通过“一览表”,促进了病房护士与各专科医师的沟通,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默契度。
此外,新的管理模式下对于以往难以协调的病人转科情况也变得异常轻松。华西医院虽然拥有世界单点医疗机构最多的床位数量,但由于前来求医的病人较多,年出院病人超过14万人次,病人入院依然十分的紧张。对于病人入院后需要转科治疗的情况,由于床位难以协调,经常导致病人无法顺利转科,可能造成病情延误。在综合病房病人转科不再变换床位和科室,而是管床医生变化,几个临床科室在不同阶段联合对一名患者进行治疗成为常事。
如今,华西医院已建立起多个由护士管理的跨学科综合病房,在医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护士们通过加强培训与管理,和医生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为病人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同时,在提高医院床位周转率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大缓解了病人“住院难”;此外,综合病房的开设还为医生专业学科交叉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减少了医生用于病房非医疗的时间,使之能专心于病人的诊疗,极大地提升了病人满意度。
这里的护士有专利
有人曾说过,护士是离病人最近的人,由于与病人整天朝夕相处,护士们也成为最能理解病人痛苦和不便的人。在华西医院重症监护室,就有这样一群护士,面对重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诸多不便,护士们集体当起了“发明家”。这些发明不仅能让重症患者感到贴心和舒服,还能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华西医院重症监护室80后男护士陈弟洪就是一个护士发明家典型,来院6年,他拥有了3项发明技术专利。就拿他发明的“用于危重病人的衣服”为例,最初的想法来自于一位病人,这是一位体重200多斤的颅内出血患者,在住进ICU后,每天都要给这位病人换衣服,如此体力活,娇小的女护士们很难完成,这成为了陈弟洪和几位男护士的专属工作,而每次换衣服“最少要花一个小时的时间,每次都累得满头大汗”的经历以及换衣服时病人痛苦的表情让他萌生了发明的想法:对于危重患者来说,穿普通病服实在不方便,不仅穿脱不方便,治疗和护理操作也很不方便,怎么办?于是,通过他的努力,一种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的“危重病人专用服”诞生了;在使用过程中,有个病人甚至还艰难地朝他挥了挥手,以示对衣服的满意,这让他感到无比的欣慰!
和陈弟洪一样,面对重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诸多不便,华西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护士们集体当起了“发明家”。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华西医院护士拥有的发明专利已经达到了近50项,这些发明涵盖了护理工作流程再造与改进、护理服务的创新、护理用具的发明与革新、护理新模式和新规范的创新与建立、护理管理方法创新、护理临床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等,大多数发明创造都已经投入到了临床。
“我们的灵感都是来源于工作”。华西医院ICU护士长廖燕说,是的,华西医院护士们正是在工作中感受着病人的感受,把优质护理服务“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行动展示出来,让病人感受到用心的关怀和服务!
这里的护士有“五心”
在医院,护士以其独有的气质,担当着医患交互的重责。在华西医院门诊,有这样一群护士,每天面对成百上千来自天南海北的病人,她们微笑着接待,重复着重复了千百遍的话语,她们也毫不厌倦,病人的满意是她们不懈的追求。这就是华西医院门诊服务中心的接待护士。当前,由于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大医院人满为患,说起看病住院,大多数患者都充满畏难情绪,医患关系时常处于紧张的状态。在华西医院,2010年门诊量超过了300万人次,由于地处西部,很多病人来自偏远地区,对医院的分科情况和自身疾病不清楚,导致时常出现乱投医的情况,既浪费了医院有限的门诊资源,也可能对患者病情造成延误。为了解决患者的就诊难题,为来院患者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华西医院成立了由具有一定医疗经验的资深护士组成的门诊分诊服务中心,承担着来院病人的分诊服务,为就诊病人提供专业的服务,使由于“看病难”造成的医患关系紧张得到了有效缓解。曾有一位71岁的女性病人因左下肢疼痛、发麻来到华西医院,经CT检查显示是左侧腰大肌旁占位,但属性判读不清,她先后就诊于肿瘤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和骨科,都未能最终解决问题,病人最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了分诊服务中心。在详细询问病人情况并咨询了相关专家后,协助病人到血管外科得到确诊,最后收入血管外科进行了手术治疗。在得到确诊的消息后,病人专程来到分诊服务中心,对分诊护士感激不尽:“谢谢了,真的感谢你们了…”。象这样由于不了解自身病情,最后在分诊服务中心得到帮助的病人在华西医院门诊比比皆是,据统计,2010年华西医院分诊服务中心的护士们接待病人的各类咨询、分诊及健康指导达256万人次,代取检验报告4万余份,代测血压超过4万人次,通过绿色通道帮助病人就诊近万人次,为来院门诊病人的就诊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真正做到了让病人满意。
此外,针对住院病人对医院不熟悉,等待检查无序等情况,华西医院还为住院病人开设了由护士管理的中央运输,病人的检查、标本、药物、转科、出入院等外勤工作均由中央运输科的运输员完成,病房有什么需求只需给中央运输打个电话就可以完成,既保障了外出病人的检查、药品和标本的安全,又保证了护士长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病房的管理,护士不再为病人的检查、药物、标本而外出奔波,而有更多的时间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在华西医院门诊和病房,由护士们制作的一张张温馨提示卡、一个个床头小书架,无处不在显示着护士们对病人的关爱,正如华西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倡导书中所写:面对病人,我们应象亲人般的对待,以病人为中心,用细心、耐心和责任心,为病人提供安心、舒心的护理服务!而这,正是华西医院百年来所一直秉承的“关怀、服务”理念之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