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香港援建华西医院远程医学网络平台建设项目深入发展,提升灾区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 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举办了香港援建远程医学网络平台建设项目系列培训活动,并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一段充满激情和感动的生命历程。涅槃重生的蜀山岷水间,华西医院志愿者们风雨兼程的身影,和香港援建远程医学网络平台建设成果一起,成为西部现代医学和华西百年发展史上的一个传奇。
统一思想,调兵遣将,前期准备工作扎实充分
在香港援建华西医院远程医学网络平台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中,“以在线和在位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内286个受援机构开展以公益性为主要目标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临床指导和会诊,加强对受援机构的支持,带动西部地区医疗水平的发展”,是项目阶段性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高质、优效完成项目任务,履行承诺,2010年,华西医院在基本完成项目安装部署工作后,项目责任人、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党委书记郑尚维亲自挂帅,在灾后重建项目主管院领导李为民的大力支持下,由项目实施协调人、院办副主任谢娟负责全面统筹,公共事业部、团委、学工部、护理部等和临床科室一道协同配合,一边全速推进在线培训进程,一边精心筹谋在位培训计划。
前期准备阶段,项目领导小组一方面发动专业科室的进行实地调研,发放选题问卷,了解受援机构医疗水平、当地常见病症和技术薄弱环节、灾区最急需医疗服务类型,为即将展开的培训收集意见、集中信息;一方面调兵遣将,厉兵秣马,在院内不同科室部门开展宣传、动员、部署工作,协同制定培训计划,落实活动细节,做到有的放矢,有备而行。
为保障培训工作顺利推进并达到预期目标,华西医院和受援机构的地方政府、卫生局、医院反复沟通,制定培训活动路线图和时间表。参加培训的专家、教授、医务人员在接受任务后,根据受援机构反馈的信息确定授课内容,制作PPT和演讲稿,安排工作日程和调休时间,从2010年开始,即进入枕戈待旦、伺机而动的备战状态。
2011年6月22日,由华西医院主办、乐山市卫生局协办的“临床常见疾病推广与应用”片区培训会在乐山召开,拉开了香港援建华西远程医学网络平台项目系列培训活动的序幕。
合纵连横,科学规划,实现培训活动全覆盖、不间断
香港援建华西远程医学网络建设平台项目涉及286家基层医疗机构,涵盖四川51个四川地震极重灾区和重灾区、88个一般灾区。为了使每一家受援机构和更多的医务人员受到培训,华西医院根据部门职能、专业特性和受援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按部门分割区域、按主题安排进程的战略规划,分片区、分主题、分阶段集中培训,合纵连横。地域上的交叉和时间上的不重叠,既能保证重点区域的优秀人才得到专业细化分的集中培训,又能让边远地区的医务人员根据自身需求和条件选择不同培训课程,使培训活动基本做到了空间上全覆盖,时间上不间断,重点地区多受益,边远地区不遗漏。
系列主题培训活动包括:由公共事业部组织的“科技帮扶、专家下基层”系列片区培训、远程医学教育与医院管理发展培训、院长论坛;由急诊科组织的“急诊理论与技术巡讲系列学术活动”;由院团委组织的“青年文明号走基层”培训会;由学工部组织的“走基层、送服务”暑期社会实践培训会;护理部组织的护理管理专题培训。培训范围包括四川灾区的所有受援地市县级医院,涉及专业涵盖华西医院现有大部分国家级重点科室和管理部门,截至2012年11月26日,受援机构大约6700名院长、科室主任、医生、护士、网络工程技术人员接受了培训。
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提升灾区临床诊断和综合服务能力
在四川灾区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省市地县各级医院整体水平落差巨大,基层医生的临床诊断能力参差不齐,灾区百姓的就医需求也千差万别,对远程医学网络平台的了解、认知、使用水平,更有尘宵之判。
针对受援机构和灾区群众的实际需求,结合华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以及远程医学平台在当地的使用状况,华西医院在规划布局培训路线、方案和内容时,按照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原则,结合科室、部门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全局统筹。
针对部分受援机构院领导“搞远程就是抢病人”的认识误区,举办两届 “院长论坛”,由石应康院长亲自主讲,为基层医院院长们深刻解读“区域协同发展与县医院能力扩张”、“新时期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约270名基层医院院长和院领导接受了培训。
针对部分受援地区政府及主管领导对远程医学平台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制度保障形同虚设的现状,举办“远程医学教育与医院管理发展培训会”,约330名受援地区管理干部受训。
针对受援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不高,基层医院在护理学、药剂学等新兴学科领域的知识短板,举办“科技帮扶、专家下基层”系列培训活动、护理专题培训活动,共约3000名当地医护人员接受了培训,活动形式包括互动式讲座,现场答疑、病例分析、查房巡诊等。
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在5.12大地震中暴露出来的急救薄弱环节,以及少数医院“重治疗、轻抢救”的旧观念,统一策划由四川省医学会、四川省急诊专委会、华西医院急诊科联合组建的“香港援建项目/急诊理论与技术巡讲暨四川省急诊医学专委会2012年系列学术活动”。此系列活动每周一次持续12周在不同地区进行,计划于今年年底结束。
针对受援医疗机构在培训活动中反映出来的技术力量不足、网络维护不当等问题,特别增加了“远程设备使用和维护”系列培训。华西远程医学中心派出工程师,在现场对受援机构的技术员进行示范、交流,解决设备故障、更新系统软件。
辛勤耕耘,丰硕成果,培训活动成效卓著
香港援建远程医学网络平台建设项目系列培训目前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大部分培训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2012年11月底,华西医院共举办580余场培训讲座,项目活动范围覆盖全川23个地市级地震灾区的286家基层医疗机构。目前,这项活动仍在持续,成为寒冷冬季的一道暖流。
由于整体行程安排科学有序、培训形式生动形象、讲座内容贴近需求,香港援建远程医学网络平台建设项目系列培训活动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政府部门、卫生管理部门、县市级医院、基层卫生机构的热烈欢迎,会场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讲座结束后,教授专家们立刻被当地医务人员“瓜分”、包围,连珠炮似地提出问题,急切地寻找答案和办法。许多边远地区的医务人员,利用休息时间,翻山越岭赶到会场,站着听完全部课程,然后连夜回到岗位。而他们对专业新知新技术的渴求、基层和省级医院的差距,也令华西医院的培训人员受到震撼。
香港援建远程医学网络平台建设项目系列培训活动的举办,提高了受援机构医务人员的临床诊断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宣传展示了远程医学平台的作用和价值,促进了项目的深入拓展和效能发挥,缓解了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加深了受援地区行政和分管领导对远程医学网络平台的认识,为远程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思想基础;建立了省级医院和基层医院之间“医院搭台子、科室结对子、医生交朋友”的新型协同医疗服务模式;锻炼和培养了华西医疗队伍,扩大了医院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前程光明,旅途坎坷,感动和遗憾都值得铭记
香港援建远程医学网络平台建设项目系列培训活动被誉为“一次蔚为壮观的西部医学培训人才迁徙”,在此期间,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有一支团队由华西医院出发,前往受援地区,举办讲座和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华西团队轻车简行,吃盒饭,住连锁酒店。他们的专业水准、敬业精神,乐于奉献、勤勉自律的工作态度,都给基层医务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参与培训的华西医院专家、教授、干部、医护人员及志愿者一致认为,系列培训活动的前期组织工作充分细致、推进过程紧张有序、后续服务精准及时,体现了华西医院作为国家级综合大型医院的管理水平、业务水准、员工素质、精神风貌,传播了医学文明,弘扬了华西传统,展示了当代华西人的风范。灾区人民坚强、感恩、奋进的精神面貌,也让他们深受感动和鼓舞。
活动组织者之一、公共事业部部长徐才刚表示:本次培训活动的前期课题调研准备尚有不足,部分受援机构的医生不报选题或交白卷,使培训活动存在一定盲区,讲座内容和当地需求贴合得不够紧密;此外,在香港援建项目的286家远程医疗网络机构中,由于观念、技术、网络通讯条件等种种原因,导致近一半的远程设备几乎从未启用或很少使用,资源浪费令人遗憾,这也让他们深感任重道远,希望项目培训活动能持续跟进,长期开展,使远程医学在线培训和在位培训的授课比例,达到更科学、合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