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上午8点02分,四川省芦山县发生里氏7级地震,成都震感强烈。地震发生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各临床科室立即启动应急工作,急诊科在10分钟内已收治5个本地患者。医院领导迅即赶到医院,召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举行紧急会议,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实施“双轨制”,立即派出医疗队赶赴地震灾区,立即预留地震伤员救治的病床,立即通知所有科主任、护士长返回病房值守。同时医院迅即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由李为民院长、敬静书记任总指挥,程南生副院长负责院内医疗救援。
可是,此时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名单上的程南生副院长,却在离成都2200公里之外的扬州,参加卫计委医管司的工作会。知道芦山发生地震后,程南生副院长心急如焚,经历了512汶川地震、414青海玉树地震,和97云南彝良地震的考验,每一个华西人都知道,这一次又是重任在肩。
艰难的返程
怎么办?程南生副院长立即决定和随行人员离开会场,动身返回成都。由于扬州没有直航成都的班机,他们本来预定的班机是20日晚从南京返航,可是南京返航成都的飞机基本都是晚上21点,即使准时抵达成都都是23点以后了,时不我待!程南生副院长和随行人员果断从扬州坐大巴车到达镇江,然后又从镇江坐动车抵达上海,在这个过程中不停地改签机票,越能提早回到成都越好。由于当时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临时关闭,程南生副院长一度已经改签从上海直飞重庆的机票,最后历经5次改签,一行人终于顺利地拿到了上海17点钟直飞成都的机票,并于4月20日19点30分左右顺利回到医院。回到医院后,程南生副院长随即投入紧张的医疗救治工作,20日晚上通宵都在急诊科留守。
在从扬州返回成都的过程中,程南生副院长全程电话指挥医院的医疗工作。在他和在家院领导的共同指挥下,医院在急诊科设立现场指挥,集中急诊科、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小儿外科以及内科等多科专家组建多科联合救治医疗组。地震伤员到达急诊科后,一组医生立即对其进行伤情检查、评估和救治,实验医学的伤口分泌物细菌学涂片、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检查,放射影像检查开辟专用检查室和绿色通道;按照伤员的伤情属性、轻重缓急和集中收治原则确定其收治科室,病情危重者直接收入ICU,需要紧急手术者直接进入手术室。
专业的危重伤员救治
程南生副院长,中共党员,1964年出生于山西武乡人,教授,主任医师,曾任大外科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胆道外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胆道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教育学组委员、多个医学杂志编委。2011年走马上任,担任华西医院主管院内医疗的副院长。512汶川大地震和414青海玉树地震的时候虽然有大量伤病员运送来,但彼时的他还不是院领导,他的主要工作是协调外科范围内的医疗工作。所以这一次,对于他来说,才是一个真正的考验。
自从回到医院那一刻起,人员的协调、床位的调配、危重病员的救治、国家医疗队的接待等,每一个医疗救治环节都能看到程南生副院长高大忙碌的身影。随着院内医疗任务的加重,院领导班子的分工又作了调整,程南生副院长专门负责危重病员的救治。
从4月22日起,医疗口明确了危重伤员救治的要点:一是要加强对在院所有地震病人病情的筛查。二是对于危重病人的救治要实现专人专岗,医疗组长负责制。三是针对每一位危重病人组建多学科交叉治疗组。四是针对危重病人的查房,要实现多学科专家团队查房与治疗组查房相结合。每天上午10点,由重症医学科、外科、感染科、康复科、营养科、肾内科的专家们进行联合查房;每天下午4点,由李为民院长和程南生副院长牵头进行院领导查房,汇总当日危重伤员情况,提出建议和要求。五是组建院级危重病人专家治疗组,负责对危重伤员的巡查及会诊。六是根据治疗组长的需求,康复及心理治疗及时跟进,积极有序配合。在程南生副院长的提议下,金卡ICU腾出了病房,作为ICU的备用病房。
截止目前,华西医院共收治危、重地震伤员69名,在院领导班子的正确决策下,在程南生副院长和全院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至今保持着0死亡率。
忠孝难两全
紧张的救治工作中,每一个人都承担了相当沉重的工作任务,所以很少有人知道程南生副院长97岁的老父亲在地震期间由于严重的肺部感染而下了病危通知书,做了气管插管、戴上了呼吸机;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总会在工作的间隙给家人打去宽慰的电话,总在夜深才有机会到父亲所在的病床去尽一尽孝。
作为父亲最小最受疼爱的儿子,没人知道夜深人静时,程南生副院长想起父亲时是怎样的心情,自古忠孝难以两全,当他面临着对医疗事业的忠、对广大伤员病患的忠、对全院医务人员的忠时,他舍弃了对9旬老父的孝,对自己家庭的孝。
重任在肩,这是一份属于每一个华西人的担当!
重任在肩,这即是一位院领导的职责,又是一位普通外科医生的义务!
重任在肩,为了当年踏上学医之路时举起右手宣读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我们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