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英勇无畏的女性形象。她们和众多男性一样,为了人民的需要,为了群众的需要,为了灾区伤员的需要,在第一时间奔赴前线,奔赴那个余震不断、飞石不断的生命的孤岛。手术室护士李芳就是这样的一个女性形象。李芳给人的第一印象无疑是瘦弱的,单薄的,无法想象这样单薄的身躯如何去抵抗灾区连日的阴冷天气,如何去承受巨大的护理压力,如何去熬过忙碌的日日夜夜,但是她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意志力、乐观的感染力,足以证明她的内心是强大的。 从芦山到宝兴“天使一直都在” 20日华西医院第一支医疗队刚抵达芦山县时,没水、没电、没通信,余震不间断地袭来,地震伤员数量较多,她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就投入到救援工作中去。在忙碌了一天之后才接通了家人的电话,告知已在前线。“父母没有表现出过分的担心,而是对自己的支持和理解,对自己的鼓励,在前线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解救更多的伤员……”原来精神是会延续的。 21日她的呼吸不是那么顺畅,就如同救援工作不是那么顺畅一样。长时间的连续工作,连日的阴冷小雨,吃不上热饭,喝不着开水,泡面已是奢侈……帐篷堆放着医疗物资,睡袋抵不住深夜的寒冷,有时一天只能断断续续地睡上1、2个小时,对她单薄的身躯是一个考验,尽管这样她依旧不停地忙碌在救援现场。她说我们华西医院手术室的护士,任何艰难困苦都能挺过去。 对“白衣天使”还没有深刻的理解时就已爱上这个称号,从事着医疗这个救死扶伤的神圣职业中,她一步一步地践行着。虽然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总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虽然生命很脆弱,但总是珍惜一分一秒进行救援,在科室得到了领导的肯定也得到了外科医生的极度赞扬。22日,医疗队从芦山前往宝兴与另一支医疗队汇合。所有经我院接诊的救治伤员都由我院自己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人手奇缺,任务繁重,但是清创、换药、安抚……样样都不少,就在经历好几次5.0级以上余震时,她都坚守岗位照顾病人、安抚病人。 用爱燃一盏心灯,照亮漫漫行程 21日芦山县一名5岁灾区患儿在帐篷里突发呼吸困难,经过医生们会诊判断患儿病情严重,病因不明,决定送往雅安市人民医院。在其他医疗队无法为小孩打液体的时候,她和另一名护士用过硬的技术和稳定的发挥顺利地为小孩输入液体。到雅安人民医院之后,因患者需要多科医生的配合,更好地医疗条件,请示指挥部后转运至华西医院。在运送的途中一直鼓励小孩,让他不要睡觉,小孩的父母或因地震的恐慌失语,我们的护士一边仔细观察患儿,还同时照顾小孩的父母。在成雅高速公路入口时因患儿病情加重,我院医生对其实施紧急插管,李芳和另一名护士轮流为小孩捏呼吸球囊进行人工通气,保障患儿呼吸顺畅氧供充足,顺利将患儿护送到华西医院…… 据了解太平镇宝胜乡受灾情况严重,领导指示我们要最快去到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几个医疗队员立即坐上救护车带上药品和物资出发。在必经之路遇到塌方,车辆无法前行,医疗队员们徒步前行。从玉溪村到太平镇有三公里左右的路程,道路在峭壁与河流之间,飞石不断,十分危险,脚底一个不注意就会跌落。经过的时候必须用手护着头,有些地方只能爬行,还有的地方只有拉着绑在倒塌的大树上的麻绳才能经过,在经过在地震时受损的吊桥时,因为同时只能通过5个人,对于没有吊桥经历的人来说想要保持平衡都很难,还要注意脚下残破的木板,生怕一脚踩空就掉到湍急的河流中。在场女记者都吓哭了,她却义无反顾冲在前面,手上都被碎石、树枝、麻绳不同程度地划伤勒伤。 抗震救灾倍艰辛,血浓于水见精神 曾想过要是因为困难阻挡了前进的路途,那前方需要救援的地震伤员怎么办,那些在地震废墟上呻吟着的苦难同胞怎么办。决不放弃一丝希望,一股令人难以言表的信念在支撑着我:积极救援是我的使命!而且这股信念越来越强烈,它带我超越困难,超越限制。这股信念来自于我作为华西人的本能,来自于我作为护理人的信念,来自于共产党员前辈的感染,来自于医疗队员的鼓舞,来自于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神。 她在参与救援的过程跟随着前辈党员的脚步,向先进党员学习,在医疗救援中充分调动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发挥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为广大共青团员做出了表率,经过临时党组织的考察决定讨论她的入党申请。通知她本人的时候她正在执行救援任务。2013年4月24日下午13点45分,在前来慰问的四川大学党委杨泉明书记和华西医院党委敬静书记、李正赤副书记等同志的见证下,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全体党员介绍下,在医疗服务队驻地宝兴县人民医院简易的帐篷前,她火线加入党组织。 她说:“前线救援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值得,我们微小的力量汇聚成为一股强大的精神。”一些旋律在我的心里缓缓升起。我是一名记者,却难以用我的笔墨尽述对前线抗震救灾的崇敬之情。是他们这些在一线抗震救灾的队员们和所有参与救援的各界人士一起在这个难忘的岁月里,在中国这片坚强的土地上共同撑起了晴朗的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