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
挂号
联系
我们
就诊
指南
常见
问题
返回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我在芦山的那两天——麻醉科李晓强医师日志 2013.05.02

420

今天早晨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时,我正在一住10楼麻醉医生办公室,我立即跑到我负责的3间手术室查看病人及住院医师情况,在安抚病人和住院医生后,我们接到通知,将所有当天手术病人送回病房,因手术室当时只有几名工人在场,我们的住院医生和手术室护士主动承担了护送患者的任务。

左云霞主任马上通知所有当天上班的二线医生和住院医生留下待命,并迅速将所有人分成了2个小组。科室成立了由我、刘光跃,张伟义,余海四名男医生组成的小分队等待医院的指示,随时准备奔赴灾区。刘斌主任也火速赶到医院进行了工作布置,并决定由我和刘光跃医生马上赴医院开会。

在李为民院长,敬静书记的组织下,由曾勇副院长带队,各科室医生组成的抗震救灾应急队伍火速奔向灾区。当时因为家离医院较远,没有时间携带任何生活用品,甚至连一件外套都没带我就坐上了救护车奔向了灾区。这时我才想起给家里打电话说明我已出发,让妻子照顾好父母和孩子。在前往灾区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人民子弟兵已经整装出动,我记忆犹新的是几名在军车上的士兵在看到我们四川大学的救护车队时,都竖起了大拇指。我们也用同样的动作相互鼓励,正是这个小小的动作使彼此心中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但也就在我们到达了芦山县人民医院后,得知在我们车队的最后一辆车上,一名战士牺牲了。

越向震中行驶,我们看到灾情越严重。到达芦山县人民医院后,曾院长马上决定自己带领几位急诊医生和手术室两名护士开赴灾情严重的龙门乡。作为麻醉医生的我被留下和ICU医生一起在芦山县人民医院内搭建的伤员区内进行病人的筛查工作。我马上和ICU医生一起逐个帐篷进行走访,查看伤员病情,并做好登记工作。

我们将病人根据年龄,伤情,受伤部位,联系方式等一一登记,很快我们发现了一例血气胸病人并由急诊医生在帐篷内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我们用树枝,纸壳做标记,并在帐篷顶上画了符号代表此处有伤情较重的病员。很快我们将第一批3名病情非常严重的病人送上救护车,由医护人员送回华西医院救治。这时我们发现留在人民医院的华西医疗队只剩下5名队员了。我在脑外科刘艳辉副主任的指挥下,继续对不断涌入的病人做筛查和登记工作。这时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下午4点多,我们根本顾不上喝一口水和吃一点东西。也没有丝毫警觉不断发生的剧烈的余震,只看到不断有人随着地面的晃动从大楼中一次次跑出。慢慢的,各路救援队伍陆续到达,第一批几乎所有的伤员都陆续被转移到了各个医院和救护队。这时,我发现自己的衣服早已湿透。才有了时间将我们带的饮用水和食品拿出来垫一下肚子。看到越来越多的病员不断涌入,我和华西其他的几位医生顾不得休息,一遍一遍的进出每一个帐篷,生怕漏掉一个危重病人。

晚上10点多,ICU的金晓东副主任突然接到命令--华西医疗队马上去接重病人。我听到后马上想到有重病人,可能会需要麻醉医生的专业技能,就对金主任说了句:“金哥,我和你去”,同行的手术室护士涂雪花也主动要求同行。就这样,一行3人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行驶了近2个小时才到了一条不知名的乡间小路。我们被要求原地等待。这时我们才发现我和涂雪花没有带任何衣物,还穿着手术室的短袖洗手衣。寒冷中我们只能一边来回行走,一边等待病人送出。又过了约1小时,绵竹救援队从山中抬出了2名重伤员。并告知我们里面还有7名重伤员等待救援,但是大型救护车进入后可能无法调头。因为华西医院的救护车几乎是所有等待车辆中最大的,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医院的救护车开进夜色中。

金主任向曾院长汇报后很快又接到命令,去宝山县中医院接病人。我们马上又提起了精神,火速开往目的地,并从省骨科医院手中接过一名左胫腓骨开放骨折,骨盆骨折,右肋骨多发骨折的病人,并用最快的速度将其转运至目的地-芦山中学。因为病人为开放骨折,受伤时出血较多,血色素仅有8克左右,路上我和护士不断查看病人的神智,不断摸着病人的脉搏。到了芦山中学内的救治中心,在我交班后,病人就被转进了重症监护室。我们回到大本营时,发现已经是凌晨3点半了。为了不打扰我们其他的医护人员休息,我们3人就在救护车上坐着休息了3个小时,在不断发生的余震中,这珍贵而又痛苦的3个小时过去了。天亮了。


421

今天,在曾勇副院长分配任务后,我们继续在芦山县人民医院进行医疗救护工作,同时,我们在帐篷外贴上了鲜艳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旗帜,此后不断有病员慕名而来寻求帮助。我们也继续将危重病人送往华西医院。

转眼到了下午,在忙碌了大半天后我进帐篷正准备休息一下。突然听到外面金主任在高声询问“晓强在不在”。我马上起身,得知有一名儿童呼吸困难被华西附二院接诊正寻求我们的帮助。我和金主任马上奔向患者。这时,孩子意识清楚,护士正在为其建立静脉通道。我掀开患儿衣服,发现吸气相三凹征明显,呼吸费力,取听诊器听诊双肺呼吸音低。我判断患儿已存在喉梗阻。在简短向金主任汇报后,决定马上将其转送至条件较好的雅安市医院救治。这时我要求必须带齐气道管理设备,包括通气,插管设备才能上路。在用最短的速度准备完毕后,我和一名急诊医生,两名护士一起,分秒必争地开赴雅安。

在车上我立即询问患儿病情,得知患儿地震前2天有上感病史,以前并无哮喘等既往史,考虑其可能喉炎并发喉梗阻可能性大。立即静脉给予激素,吸氧等治疗。我观察到患者一旦入睡,喉梗阻情况立即加重。我们一路上不断呼唤和安慰患儿。并将鼻导管吸氧改为了面罩吸氧。大约1个多小时后进入了雅安,由于司机对当地道路不熟悉,我们短暂停车问路,我们问的第一辆私家车只说了一句“跟着我走”就闪着应急灯将我们带到了医院。

一进医院我们用最短的时间向在当地医院值守的我院ICU医生尹万红介绍了病情。我与尹万红很快达成一致,马上做颈胸部CT检查,在志愿者和当地医院医师的帮助下CT检查完成,排除了气道异物和肺部疾病。我们一致认为患儿现在的呼吸状况随时可能需要气管插管,但当地医院没有呼吸支持设备,只能立即转到华西医院。我马上向其父母解释了病情,并签署了插管和转运同意书。这时我询问了患儿自己的感受,病人未感觉呼吸困难加重。所以,我们再次检查所有气道管理设备后向成都出发。

但是,刚进入雅西高速,我就发现患儿意识情况变差,呼吸极其费力。ICU医生和我都认为应立即建立人工气道。我立即呼喊司机停车,并要求前排的急诊医生到后面帮忙,准备插管设备。要求护士马上准备抽药,自己面罩辅助通气。在喉镜进入口腔暴露的一瞬间,我觉得我们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双侧扁桃体3度肿大,声门水肿。气管导管插入时,我分明感觉阻力较大,但是那时已经没有退路了。我只有将导管旋转后塞进了声门。手控通气下感觉患儿呼吸瞬间就通畅了。在听诊双肺呼吸音并稳妥固定了导管,球囊通气几下后,我突然发现在气管导管入口,有个异物。仔细一看,是个菜花样的很小的球形组织,“乳头状瘤?”我立即脱口而出。要知道这是一种可以通过飞沫传播的病毒,我们也突然意识到在匆忙抢救病人的过程中所有人都没带手套,口罩。在寻找后我们也发现我们带齐了抢救病人的所有设备,但连口罩都没有带。尹万红医生摸了半天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用过的口罩递给我说:“来,别嫌弃”。就这样,患者转危为安了。我们又使用了镇静镇痛药避免了车辆颠簸造成的气管导管刺激呛咳,一路上,护士李芳等人轮流捏着球囊把患者送回了成都。一进成都收费站,就有前后两辆警车开道,一路将我们护送至医院。

到了急诊门口,我觉得病人这下真的安全了,我们到家了。


作者:宣传统战部 来源:宣传统战部
基本信息填写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问题类型:

select…

  • 内容无法访问
  • 信息不更新
  • 内容不准确
  • 错别字
  • 图片不准确
  • 其他
问题页面网址:
问题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