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
挂号
联系
我们
就诊
指南
常见
问题
返回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青年报》报道我院“杏林风”志愿者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工作 2013.05.02

  5月2日,《中国青年报》和中青在线网分别报道了我院“杏林风”青年志愿者科学有序投身抗震救灾工作的事迹。报道内容如下:


震后守护伤员的杏林风志愿者


                        实习生 陈鹏 本报记者 王鑫昕

4月20日16点,在四川芦山4·20”7.0级地震发生8个小时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四年级学生杨向元,开始接受地震伤员陪护常识及注意事项的专业培训。

21日接近中午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现在急诊科入口,给志愿者送上了诚挚的谢意:大家辛苦了,谢谢大家!

震后,这支特殊的志愿者服务队——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杏林风青年志愿者队,既没有盲目前往震中,也没有出现任何慌乱,甚至都没有走出校园,却成为转送到华西医院的伤员身边一股持续的暖流。

快速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

作为曾参与过多次灾后救援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临床医学院),在震后第一时间成立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在医疗救援工作部署会上,总指挥部确立了一医一护一志愿者的救助方针。

一志愿者’的工作当之无愧地落在了我们的头上。”“杏林风志愿者队队长胡博文说。

杏林风成立于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时。在过去的5年里,由临床医学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组成的杏林风,吹到了2010年玉树地震伤员救治的病房里,也吹进了成都市及周边城市的社区、农家小院里,积攒起了不少灾后急救、日常护理经验。

医学志愿服务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而我们愿意利用专长、发挥优势,做一支专业化的青年志愿者队伍。队伍中的老前辈、已读到临床医学博士二年级的廖明恒,总是这样对别人介绍杏林风

震后1小时,杏林风的30多名志愿者聚集到了学院的团委办公室,应急志愿服务预案快速启动。

震后4小时,杏林风应急志愿者招募预案启动,华西临床医学院的各个班级团支部开始收到学生的报名。第一批89名志愿者陆续到位。

集结号仍在吹响,志愿者不断集中。

杏林风的志愿服务中,这群医学生把医生的使命与责任践行得有模有样没有一个志愿者擅自行动、前往灾区,也没有一个同学抱怨、发牢骚,大家处变不惊且有章有法。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分团委书记廖浩君觉得,杏林风的青年志愿者在镇定中做到了快速集结、高效工作,展现了医生应有的理性与冷静。

及时到位的伤员全程陪护

和普通社会志愿者不同,有着相对专业医学背景的青年志愿者究竟该做什么?或许21日上午前来看望他们的李克强总理说出了答案:三分治,七分护。杏林风的作用就在这七分护中。

和已经在科室工作多年的医生、护士相比,我们的临床经验不足;但和普通社会志愿者比,我们工作上手快、服务有底子。负责此次杏林风应急志愿者招募的张立丹同学说,高年级的医学生,全程陪伴在伤员身边,给予他们安抚与体恤,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理解了医疗卫生工作的使命与坚守

卓有成效的工作背后,是杏林风为每一个伤员提供的体贴入微的关怀:走进华西医院的每一个伤员病房,你都能看到一位身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志愿者红马甲、袖贴杏林风应急志愿者标签的青年志愿者,他们从医学专业角度,跟伤员家属介绍治疗过程,并帮助伤员及家属买饭、拿药、办理各种手续。

平时就在社区做过义诊,还在医院当过导医,这让我们参与灾后救治有了‘定心丸’。一位杏林风志愿者一边为伤员擦拭双脚,一边说。

廖明恒介绍说,汶川大地震后,杏林风一直保持与香港理工大学义工组织的联系,借鉴他们的制度、组织并有所创新,建成了全国唯一的、有着四川大学华西特色的在校生医学志愿者队伍。

现在是生命抢救期,在接下来的中间过渡期和灾后重建期,我们更会守护在同胞身边。在这次灾后救治中,华西临床医学院学生会主席刁凯悦担任杏林风新闻发言人,向每一位前来采访的记者介绍他们的工作。



作者:学工部 来源:学工部
基本信息填写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问题类型:

select…

  • 内容无法访问
  • 信息不更新
  • 内容不准确
  • 错别字
  • 图片不准确
  • 其他
问题页面网址:
问题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