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职工兴趣协会“华西诗社”诗歌作品及活动情况刊登于《四川大学报》。
新近出版的第433期《四川大学报》辟出整版刊登了月初由文新学院与校报编辑部合办的“春天诗会”的部分诗作(网络链接 http://newspaper.scu.edu.cn/Newspaper.asp?TheQ=419&TheB=423)。在该诗会上,来自全校不同专业的师生齐聚一堂、共赏诗篇,以诗歌朗诵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对春天的热爱。华西诗社名誉会长何生教授、会长卿平应文新学院干天全教授邀请参会,并分别朗诵作品《望江楼》、《逝者的诗歌》,宣传诗社形象,并展示了百年华西优雅厚重的文化积淀。
此外,在“春天里的诗-校园里的那些诗人”专版中,校报记者以《医者诗说——华西的诗人们》报道了华西诗社情况(网络链接http://newspaper.scu.edu.cn/Newspaper_Show.asp?NewsID=2323),她写道:
在“春天诗会”的现场,华西诗社的诗人们也带来了自己的作品。在他们的笔下,诗歌同样可以是隆重的,可以是闲淡的,同样歌颂爱情,也赞美生命。当医生和诗人结合,有怎样的火花?
“江水浸漫心际/映出/清风弄丢水上的唐诗,抒情红尘的美丽与死亡/评论爱情的欢乐与哀伤”,谁能想到,这样优美的文字是出自一位普外科医生、著名的肝胆“一把刀”何生教授之手?作为华西医院的医生,何教授已经施行了逾600例肝切除手术,为无数患者延续了生命。而这种对生命的理解,转化为文字延续到了何教授的诗作中。几十年来,他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诗歌。在我们好奇一位肝胆外科专家如何在繁重的坐诊与手术后坚持创作,他的同事告诉我们,在何教授的诊室里,他总是在手边放着一个小本子,问诊间隙能写几句是几句。
读何教授的诗,“温暖”是最直观的感受。而“温暖”,正是医生这个职业能为病患带去的精神能量。华西诗社社长卿平老师这样理解医生和诗人的关系:“医学本身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因此成为一名好医生同样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同时因为医生的背景,在他们的笔下,作品往往反应出对生命的积极歌颂与热爱。”
华西诗社的诗人,有手术台前的医生、退休教师、护士、医学生……甚至包括了患者家属,华西坝将这些创作者聚集到一起,并为他们提供了相同的素材:尊重生命、热爱生活。而他们,选择用诗的语言诠释这个素材。
今天,他们仍在创作着。
诗社成员、血液内科羊裔明教授介绍到,在他就读华西的60年代就有“华西诗社”了,半个世纪过去了,由新老华西人组成的新“华西诗社”,在华西医院工会的指导和支持下,已成为华西坝上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在微博、微信、博客等新媒体的支撑下,其影响已从院内、校内,逐渐扩展到省内、国内、甚至海外,以诗歌为载体,成为见证华西医学发展、华西人文昌盛的一扇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