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上午,东南大学医学院谭东伟书记一行来院寻亲,在第八教学楼前举行了“重走西迁路、再启新征程”纪念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西迁华西坝80周年取土仪式。东南大学医学院校友、四川省卫计委主任沈骥,院党委黄勇副书记、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东南大学在华西及四川工作的校友代表参加了活动。
今年时值东南大学建校115周年和国立中央大学西迁80周年纪念年,主题为“重走西迁路、再启新征程”——纪念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西迁华西坝80周年取土仪式,是该校校庆重要活动之一。
取土仪式由东南大学医学院前副院长刘岐山主持,东南大学医学院谭东伟书记,东南大学医学院校友、四川省卫计委主任沈骥,院党委黄勇副书记分别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随后各位领导共同取土,装箱东行;华西坝的土和重庆沙坪坝的土将在东南大学与南京校本部的土融合,成为东南大学纪念国立中央大学抗战时期西迁纪念景观的奠基土。
抗战时期,华西坝“五大学”联合办学、“三大学”联合办医,对抗战时期及以后中国医学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华东、华北相继沦入敌手;为保存我国文化教育的精华,战区大学及其师生或主动、或被动地向远离战区的我国西部地区迁徙,形成了我国文化教育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自东向西的大转移。
华西协合大学,“惟蜀地险远,粗得苟安”,省外各大学亦纷纷来蓉聚集华西坝,“成都遂为全国文化重心”。在民族危难之时,华西协合大学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迎接了内迁的学校和逃难的师生。当时汇聚华西坝的高校有:东道主华西协合大学、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校史称这一时期为抗战“五大学联合时期”。联合办学繁荣了学术交流,也为华西协合大学带来重要的发展机会,对维持非战区的医学教育不受影响作出了巨大贡献。
最先来到华西坝参与联合办医的是中央大学医学院,就是东南大学医学院的前身。1937年9月23日中央大学接到教育部西迁命令,开始大规模的迁移。西迁后的中央大学,地分三处:重庆、成都和贵阳。西迁时,因重庆找不到可供医学生临诊实习用的医院,学校决定,医学院和牙医专科学校迁成都,借用华西协合大学校舍和实验室开学。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派医学院院长戚寿南教授赴成都接洽中大医学院的内迁事宜,华西协合大学对中央大学医学院“拟另假成都华西大学开学”之举,“慨允合作”。1937年10月,中央大学医学院迁移成都,这是最先到达华西坝的内迁大学。1937年底至1938年初,来蓉中大医学院为60多人, 1940年11月,中大医学院为151人。
五大学时期,内迁华西坝的学生涵盖了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西北等省市学生,以及来自香港、澳门的失学同胞,也有来自南洋、马来西亚、日本、朝鲜等国的侨生、留学生,所代表之学校,不下三十余所,师生几千人。当时在华西坝汇聚了一批中国名医和医学科学家,如内科学家戚寿南、黄克维,外科学家董秉奇、神经病学家程玉麐、眼科学家陈耀真、胚胎学家童第周、细菌学家林飞卿、病理学家侯宝璋、康锡荣,解剖学家张查礼、皮肤病及药理学家于光远、法医学家林几、公共卫生学家李廷安、中国牙科的创始人林则、第一位牙科博士黄天启、中国公共卫生学之父陈志潜、生化学家蓝天鹤、药学家汤腾汉等领衔各领域的泰斗、科学家皆集中于坝上。
“五大学”中设有医学院的有齐大、中大、华大,它们虽独立建校,但在教学及联合医院上都密切合作。1938年中大医学院迁来时还没有高年级学生,他们带来的一批教学仪器和图书分别放置在华大的实验室和医科图书室里,如程玉麐教授带来的人体脑和脊髓连续教学切片、侯宝璋带来的病理实验室等。三个大学共用各项资源,通力合作,许多课程合班上课。华大与中大、齐大两校的医学院互相配合与合作,开展了一系列业务活动,如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杂志报告会、专题报告会、死亡讨论会、临床病理讨论会等。
黄勇副书记在发言中说:回忆这段历史,是为了我们今天的团聚,更是为了明天的发展。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过去是有名的医学学府,今天更是中国重要的医学中心;东南大学医学院过去有辉煌的历史,现在也是著名的医学院。相信我们两家,未来会更多交流、互访、合作。这既是对过去联合办学办医的致敬,更是我们对未来发展的期许。
取土仪式结束后,东南大学医学院代表团参观了医院院史陈列馆和教学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