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九寨沟地震发生后,我院快速启动应急预案,两个医疗队连夜奔赴灾区参与紧急救援。而此时作为身在大后方的华西一员,仍然心系灾区,即使不能第一时间奔赴一线救援,也积极思考如何能为灾区人民出一份力。
助力一线灾区救援 首开 “互联网医疗应急抗震救灾”
8月8日23点58分,看着第一支奔赴前线的救援医疗队消失在夜色中,负责信息化与新媒体应用的院长助理曾国军和他的创客伙伴们:魏武然、邹炳文、刘畅等一边关注灾情,一边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医疗平台助力一线灾区救援?
参加过医疗救援的医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很多地震伤员更多的需要关怀,需要伤情评估,需要感觉到自己被关注被照顾,为了缓解一线医疗团队的压力,分流伤势较轻的伤病员,大家迅速达成共识,何不利用已经搭建好的网络门诊平台开通地震救灾专用绿色通道呢?!
抗震救灾刻不容缓,创客团队立即兵分两路,一队人负责请示医院分管领导,紧急开启“华西名医 心系灾区”在线免费咨询通道,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华西互联网医疗抗震救灾”板块于8月9日凌晨0:57在“华医通APP”顺利启动。
同时,另一队人协调联系各个跟地震伤情对口专业科室的医生,参与到义务咨询行列中来,让人感动的是凌晨三点还有医生不断申请加入,一起参与组织协调线上通道畅通和编辑推送援助救灾微信文章。虽然已是深夜,大伙的热情依然高涨,虽然没有奔赴前线,我们一样可以为灾区贡献自己一份力量!截止9日早上10点,共有114名医生自愿开通“华西名医 心系灾区”免费绿色咨询通道。
8月9日凌晨3点多,华医通在线上接到了震区第一位病人的咨询,该患者自称腿部骨折,但通过了解到患者尚在正常行走等详细信息,医生认为这名患者是由于内心的恐惧而担心自己骨折,并无大碍,建议随访观察。
8月9日凌晨,华医通发布了“华西医院-网络门诊九寨沟地震专用急救通道!求扩散!”、“九寨有难,华医通携手华西医生开通在线咨询绿色通道”及“求扩散,华西医院远程会诊开通九寨沟地震专用急救网络通道!!”,截至灾后72小时,三条微信阅读量破64万,网友的不懈努力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种新兴的互联网支持救灾模式。
据统计,地震发生后72小时,累计由受灾群众发起的华西远程医疗会诊共计4例,华西互联网抗震救灾视频咨询7次,在线图文咨询487次,与抗震救灾密切相关的32次,包括1次发送定位联系寻人。互联网应急抗震救灾,刚刚诞生就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四川电视台公共频道、成都商报、南方都市报、第一财经等众多媒体均给予了报道。
华西互联网第一时间介入应急抗震救灾这种创新模式,在全国尚属首创,在全国一流实体医院以及已有成熟的远程会诊平台支撑的基础上,应用互联网方式,灵活地为灾区提供人群分流、病情初步排查、心理疏导、联系寻人、缓解救灾压力等功能,并且很快形成了地震救援专用通道,包括地震急救、地震外伤急救、地震心理咨询等、地震求生技巧、地震电话咨询和救援等抗震救灾专项板块,这是对救灾主战场的有力支援,团结众多医护人员参与,发挥大家的力量和爱心为灾区带来温暖。本模式的构建和不断的成熟,在以后的救灾抢险中将第一时间启动,成为抗震救灾一线战斗的有力补充。
总结进步 配合一线救援打造华西特色应急医疗
那些奋战在灾区一线疲惫的身影是我们最值得敬佩的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减少他们的疲惫,协助他们多救一个生命!
互联网应急抗震救灾在运行的48小时中,创客团队也发现了首创模式的一些问题:1.地震后网络信号差甚至完全没有是影响互联网抗震救灾的主要因素,所幸在运行后48小时内很快就收到了中国电信等部门的支持;2.根据一线咨询医生的反映,有占用地震急救专用通道进行其他咨询的情况,希望下一步在技术上能做到初步分流。
作为一线灾区医疗救助和线下应急医疗诊断的补充,除了拓展医疗救助方式、丰富灾区病患问诊方式外,互联网医疗救助的另一大意义在于可以对灾区病患进行有效疏导和分流,为灾区现场的抗震救灾减少压力,集中主要资源抢救危重病人,同时降低灾区群众恐慌情绪,在家里拿起手机就可以向医生咨询。就这一次互联网医疗紧急救助的经验,许多群众只是心理的恐慌,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安抚、分类、沟通,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华西医院借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院分级诊疗、医联体建设发展,不仅促进医疗资源沟通和下沉,也推动了互联网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当地震灾害等突发应急事件发生后,华西医院整合资源,一线和线下优化配置,既发挥传统精兵出击的高效专业救援道路,又不断探索网络救援的无限可能,打造出华西特色应急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