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0日《健康报》头版头条以大版面报道我院学科交叉融合情况,现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吹响学科“集结号”
□本报记者 王雪飞 廖志林
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泊于成都闹市的西南地区最大的医疗“航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人如潮涌,但是医生护士们个个忙而不乱。据介绍,该院的日门诊量最多时曾超过一万人。医疗任务如此繁重的华西医院,是怎样实现高效有序运转的呢?
该院院长石应康告诉记者,以系统疾病的诊治需求为导向,打破科室行政组织架构,通过空间重组和人才集结,切实实现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让医患双方都受益,是该院最新的改革与发展心得。
医生跟着病人走
关键词:“第一时间”
朱虹,华西医院外科综合病房护士长。她见证了该院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医疗资源所挖的“第一锹土”。
2005年,华西医院手术室改造搬迁后,空出整整一层楼,可以增设72张床。这个大“馅饼”的归属成了难题。最后,院领导研究决定辟为综合病房,由外科系统公用,无论是普外还是神外、儿外、烧伤、整形等科的病人,只要有需要都可以住进来,并固定一套护理人员,医生跟着病人走。
朱虹说,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他们感到综合病房有两个突出的优点。头一个是可以最充分地利用床位。不同科室在不同时段忙闲不均,综合病房可以起到一个“削峰填谷”的调节作用。第二个是方便病人,使病人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以肝癌病人为例,要么开刀做手术,要么接受介入治疗。过去这两种治疗分别放在两个科室,病人首诊到哪里,可能就首先被给予哪种治疗,效果不佳时才会转科。而转科病人不但得多花钱,更易被延误治疗时机。现在有了综合病房,病人不再转诊,护理人员不换,只有医生换。综合病房护士长负责协调各科医生第一时间集结于综合病房,第一时间为病人确定最佳治疗方案,第一时间选择最合适的专科医生对病人负责。各科医生的集结会诊也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会诊,其关键词还是“第一时间”。
过去,科室之间画地为牢,基本是一位医生负责一间或几间病房。而今仅在华西外科综合病房,就可能有好几位不同科室不同专业的医生到同一间病房各负其责,各科医生间还能相互“补台”。
去年夏天,一名来自四川省南充市的30多岁女患者入住外科综合病房。脑垂体肿瘤切除手术后第二天早上她还有说有笑,但没过多久就出现倦怠,意识逐渐模糊,呼之不应。值班护士检查发现其左右两侧瞳孔已经不等大,这是脑出血征兆!然而此时神经外科的责任医生还在做手术,幸好普外科的责任医生在场,立即对病人实施抢救,成功挽回了病人生命。#p#分页标题#e#
医患双方皆受益
关键词:“更有效更安全”
“到神经科就诊的病人不少是‘急茬’。”华西医院神经综合病房护士长彭登琼说,特别是脑出血的病人,往往由急诊入院。以前,这类病人要先由急诊科分诊,或者分到神内,或者分到神外,但通常不易分得很精准,病人一耽误就是一两天,容易出危险。现在,凡是出血性脑血管病急诊患者,立即收入神经综合病房,护士长马上通知神外、神内、放射科专家前来联合会诊,共同制定最适宜的临床诊疗路径,这通常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内就能“搞定”。病人手术时,神经外科医生与放射科医生同时上台,手术与介入同时进行……上述举措大大提高了治疗效率和质量。
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毛庆告诉记者,神经综合病房建立一年多以来,2007年收治脑血管病人548名,与2006年同比增长60.7%;2007年开展脑外手术356台,与2006年同比增加26.2%;开展脑血管介入手术83台,与2006年同比增加206.9%;开展脑血管造影565台,与2006年同比增加126%;脑血管病患者因术前等待延误而导致的死亡率由5%左右下降到1%;平均住院日由14.58天下降至13.25天;病人术后死亡率由4.6%下降至3%。
毛庆说,学科交叉融合是医学发展的大趋势。建立神经综合病房虽然只是初步探索,但已使医患双方皆受益。对病人而言,除获得华西医院最适宜的治疗以外,还缩短了等待入院时间和住院时间,并相应地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医疗费用。内、外科医生共同治疗同一个系统的疾病,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技术壁垒,开阔视野,对医生的成长很有利。现在华西医院神经外科的部分“快刀”医生一年的手术量,相当于其他同级医院医生10年手术量的总和。此外,过去分属不同科室的医护人员“绑”在一起干,有效避免了过去“责任轻的抢,责任重的推”等现象。
科室合并不靠行政命令
关键词:“发展生产力”
石应康说,历史的经验早就证明,靠行政命令进行的“拉郎配”式的改革举措通常会以失败告终。所以华西医院的学科交叉融合不是简单的科室合并,一定要“先恋爱,后结婚”,成熟一个、发展一个,鼓励多种形式的探索。如果组织架构暂时不能改变,那就先从空间上靠近。
2007年4月,华西医院历时15年的医疗院区改建工程基本结束,全院有20个科室可以“动一动”。该院利用这一契机,打破内、外科大楼分离的旧格局,按系统疾病分配医疗空间,把同一系统疾病的相关内科和外科从空间上布局到一块,使不少“远亲”变成“近邻”。如将第二住院大楼10层的神经外科和第一住院大楼8层的神经内科通过连廊相连,形成神经疾病病房;第二住院大楼8层的普外三(消化外科)和第一住院大楼6层的消化内科通过连廊相连,形成消化系统疾病病房;原来在第一住院大楼10层的胸外科被一分为二,普胸科与呼吸内科放在同一楼层形成呼吸系统病房,心胸外科与心血管内科形成心脏疾病治疗病房。#p#分页标题#e#
经过一段时间磨合,该院又将外科综合病房的经验在全院推开,在新的空间布局基础上,先后新建了神经综合病房,心血管内、外科综合病房,胸外、呼吸综合病房,消化系统疾病综合病房。目前,各个系统疾病综合病房的病床供本系统疾病的内、外科医生自由支配,综合病房的日常管理由护士长牵头,医疗指标由相关科室共担,经济指标则通过医生随身携带的IC卡直接计入医生个人的绩效系统。
石应康表示,“分”与“合”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为整合医疗资源而对学科进行交叉融合的“合”,与医生护士专科化培养的“分”是一个问题的两翼,需要统筹兼顾。例如,患者的伤口处理是谁在做?如果医生在做,住院医、进修医、临床研究生都在做,就容易造成伤口处理不规范和消炎药、纱布的浪费。按照专科人才细分的原则,伤口处理这种事应该由专科护士来做。他认为,当前阶段,学科层面的交叉融合与医护人员个人技术层面的细分,目的是同一个,那就是构建以系统疾病为中心的人才“矩阵”,规范医疗流程,缩短中间环节,发展生产力,又好又快地为患者服务。
短 评
追求螺旋式上升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上世纪50年代,随着医学科技进步,医疗机构开始按照治疗方式分科,到后来学科越分越细,越来越多的亚专科自立门户。对疾病分而治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医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示人们应更多从整体上去认识和诊治疾病。此外,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需求的日益提高,以及医疗机构的自身发展,都要求对现有医疗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造。
以系统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有助于病人的整体治疗,但对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医护人员业务素养的“宽基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科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大一院、北大人民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等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类似探索。目前来看,当属华西医院的力度最大,铺得最开。
与任何改革一样,改造医疗模式必须方方面面都跟上。医生的临床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和科室、医院的管理运作模式,特别是人事、分配制度的破旧立新都很关键。再往前推,医学教育的模式也需要做出一定调整,与之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