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首届2004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6月底刚刚结束通科轮转实习,经过短暂的调整和休息,7月5日又进入二级学科进行后期的临床和科研训练。
目前各个八年制试办学校在后阶段培养方面不尽一致,除了协和与北大已有毕业生外,其余各校的后期培养模式都在不断完善和探索中。我院紧密围绕培养“临床医生”这一目标,从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就业出发,从有利于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出发,充分考虑学生个人志趣和成才规划的差异,按照《四川大学医学八年制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试行)》要求,设计了2类后期培养途径供学生“选择”。
第一类“传统型”,类似于其他学校长学制的管理模式,在后2年中,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在大内、大外及本学科领域需选科实习不少于18个月;有半年时间专门用于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撰写,学生可以将科研训练的时间灵活安排在前、中、后。
第二类“临床加强型”,充分发挥我院作为国家级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在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无缝连接的优势,要求学生在后2年按照国家和本省普通专科医师培训的高标准强化临床训练,学生需在四川省普通专科医师网上注册,并填写《四川省普通专科医师培训登记手册》,参加所有的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和年度考核,同时在导师指导下不脱产结合临床实践,完成学位论文,通过日常、出科与年度考核且成绩合格者后,由我院作为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出具《普通专科医师培训阶段前2年考核合格证明》。
本学期,教务部牵头,毕业后教育部、学工部以及相关教研室、科室密切协作,完成了以上两类培训路径的协调、安排等细化工作。经学生与导师充分协商,目前,在该年级75名学生中,有42人选择“传统型”,33人选择“临床加强型”。5月以来,学院领导、教学口职能部门先后4次召开师生沟通会,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相关安排。在科室层面,选择在内科、外科进行“临床加强型”训练的学生都各有9人,如何将之与统招的住院医师配伍安排,统一训练和考核的步调是个新的难题,主管住院医师培训的内科童南伟副主任、黄兴兰副教授、外科的刘浩副主任、叶辉副教授多次与职能部门、学生会谈,为首届八年制同学制定科学、合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在师生沟通中我们了解到,有同学认为,无论选择哪种途径,都是为今后成为具有良好发展潜力和竞争能力的“临床医师”做准备,都必须付出心血和精力;也有同学认为,学院分类培养满足了同学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是人性化管理的体现;而选择“临床加强型”的学生普遍抱持“我选择,我喜欢”的态度,他们认为专科医师培训是大势所趋,将是今后医生成长的必经阶段,在具有一流教学资源的华西医院严格磨练能使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虽然必须在“魔鬼训练”的空隙、必须利用每个周末、节假日加强科研训练,完成学位论文,可能更苦,更累,但他们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也愿意用同样的时间为明天赢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