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锦小儿外科成立后,为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让住院患儿及家长享受到优质护理服务,由护士长冯黎维牵头,组织科室党团员护士深入临床,通过工休会、发放服务态度调查表、面对面访谈等形式,收集调查患儿及家长住院期间存在困难。
科室经过走访调查,发现最突出的是陪护椅使用不便的问题。上锦院区为方便照护者休息,为每个床位配备的座椅均为标准的收纳式陪伴椅。这种陪伴椅白天收纳起来可作沙发,夜间拉开可作小床,陪护使用方便舒适。但由于陪护椅偏大、偏重,移动起来不方便,各科室都统一将其固定在病房床位。对已成人患者为主的科室来说,使用方便。但对于儿科患儿家长就不同了,上锦小儿外科收治患儿80%都是6岁以下孩子,按照艾里克森(E.Erikson)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个体心理发展阶段,1岁半至3岁和3岁至6岁两个阶段的孩子住院期间都存在分离性焦虑,此阶段的护理任务是帮助患儿减轻陌生感,使患儿有机会发展其自主性,若病情许可,不要过分限制其活动,这样就需要家长24小时陪护,至少需要2名家长在床旁才能满足患儿心理、安全及生活需求。加上此阶段的患儿沟通能力差,不配合治疗,在病房里经常看到比如:孩子非要抓着妈妈的手才能安静,孩子在床上翻身到哪边,妈妈就跑到床的哪侧;或者爷爷担心患儿自行抓落各种导管,小孩睡到哪里,爷爷就移动到哪里的情况。这时,陪伴椅体积大,坐躺舒适的优点就变成缺点了,十多公斤的椅子移动起来对每个家长来说都感到过于沉重,如遇到相邻床位的两个孩子体位同时偏向一侧时,狭窄的过道根本挤不进两张陪伴椅。
为改善患儿家长的就医体验,方便家长更好的照护患儿,小儿外科为每个床位单独定制了一张小木凳。为使家长坐起来舒适、移动方便,订购前还特意测量了床位的高度及床间距。保证木凳高度符合人体力学要求,大小既能满足需求又不妨碍相邻床位的2个家长同时在一个床间隙间的移动。这样一来,负责照顾患儿的家长能方便的坐下及移动,另一名替换的家长也能坐在在床尾的陪护椅上好好休息,养好精神随时替换。这一举动赢得的广大家长的一致好评。
小儿外科党支部书记李园对分院区科室党员主动开展深入群众的实践行动给予高度肯定。李园表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是一个长期的活动,不是一天两天、一阵风,它能指引医护人员转变观念,从就医的每个细节关心群众,体贴群众,希望上锦小儿外科全体党员能发扬这种主动探索、主动改变的精神,实实在在做好每一件为患者服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