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华西医院骨科刘浩教授团队收到了一封来自患者的感谢信。这封感谢信的作者是一位78岁高龄患者,川大退修老师,因出现双手麻木、无力,随时间延长,症状逐渐加重,双下肢开始出现行走不稳,走路需要搀扶而四处求诊,均以高龄,合并症多,手术风险极大为由,不敢为患者行手术治疗。
失望之余,患者于11月到刘浩教授门诊就诊,刘浩教授详细查体并结合影像学检查判断引起患者症状的原因为颈椎管狭窄压迫颈脊髓所致,同时了解到患者2个月前出现过脑梗塞,这样的情况下。手术风险进一步加大。刘浩教授分析病情后提出,虽然患者全身情况较差,但患者目前已出现不全四肢瘫表现,如不及时解除患者颈脊髓压迫,那么瘫痪症状势必加重,今后患者四肢将完全不能活动,终生需要他人照顾;若入院后经积极治疗全身内科疾,待患者全身情况好转,则患者尚有机会通过手术治疗,使颈脊髓压迫解除,避免完全瘫痪的发生。
入院后检查发现患者除脑梗后遗症外,还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病,血压高达200/100mmHg,同时合并糖尿病、心脏病、脑萎缩等,手术风险极高。科室内及相关科室专家多次讨论,积极拟定治疗措施和手术预案,将患者的血压、血糖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于2017年12月8日行颈3-7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刘浩教授团队与麻醉、护理团队密切配合,整个手术仅用时1.5H,术中出血较少,未输血。术后患者双下肢乏力症状明显缓解,经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后,患者不需辅助就能自己行走,对手术效果与治疗结果以及护理团队都非常的满意,于12月13号出院。
“九天揽月航天军,骨格重建华西城。刘浩教授一把刀,还我颈椎第二春。”患者为表达感激之情特写诗一首,赠与骨科刘浩教授医疗团队及全体医护人员。
刘浩教授说,虽然该类患者手术风险大,但是通过精心诊疗,结合内科治疗与全身支持治疗控制合并症后,还有机会通过手术治疗从而避免患者完全瘫痪的结局,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刘浩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国内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ACDR)的开拓者之一,截止目前ACDR手术量位居全球首位;于国内率先开展椎间盘置换联合椎间融合的Hybrid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主导研发的国产人工颈椎间盘Pretic-I填补了国内空白,该人工颈椎间盘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已完成临床试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完全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标准。自2004年成功开展第一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以来,刘浩教授团队在颈椎非融合重建手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先后获得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十余项省部级基金资助,在Science,Biomaterials,Spine和J. Neurotrauma等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SCI收录9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其中7项获得转化),先后5次获得省部级成果奖及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