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直肠超微创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成都成功举办,我院普外二科杨韵副主任医师代表李立教授团队参会,并作题为《结直肠癌超微创手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共识与拓展》的专题报告,系统展示了团队在单孔腹腔镜(SILS+1)与经肛微创手术(e-TAMIS)领域的临床实践体系。
技术拓展:突破传统适应证边界
本次报告以李立教授团队近两年积累的大量复杂病例临床数据为基础,创新性地对传统单孔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共识进行拓展。团队将单孔腹腔镜下直肠肿瘤可切除的位置范围从距肛门10cm延伸至仅1.5cm的超低位病变,肿瘤直径的上限从5cm提升至7.5cm,同时将BMI(体重指数)的临界值突破至30.44。这一系列参数的优化,为更多高难度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尤其在低位直肠癌的精准处理上,展现了显著的技术优势。
为实现这一突破,团队自主研发了LIFT悬吊装置,并改良了单孔腹腔镜平台。通过这一技术组合,成功在无辅助孔的前提下完成了D3淋巴结清扫及直肠肛管的精准解剖,既保障了肿瘤根治的彻底性,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手术创伤。
演示环节:创新术式引发行业关注
在技术演示环节,团队重点呈现了两项原创术式:“锚定法经脐切口整形技术”与“门帘式入路操作规范”。这两项技术通过精细化操作流程设计,解决了微创手术中切口隐藏性差、操作路径受限等痛点,其创新性与实用性引发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团队的经肛门微创手术(e-TAMIS)技术在特定分期直肠癌治疗中展现了显著优势,实现了无孔、无切口的极致微创,并有效保留了良好肛门功能。研究显示,与传统手术相比,e-TAMIS手术在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些成果不仅为直肠癌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也为学科的未来发展和临床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山西省医疗代表团成员在研讨中评价:“这种将器械创新与术式改良相结合的系统化解决方案,不仅拓展了手术适应证的边界,更为各级医院开展高难度微创手术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此次学术交流不仅全面彰显了我院结直肠外科团队在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上的突破性成果,体现了我院在结直肠外科领域的实力,更通过构建“适应证动态评估-技术模块化分解-临床路径标准化”的创新体系,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随着微创技术从“减孔”向“无孔”、从“保肛门形态”向“保肛门功能”迭代,李立教授团队通过持续的技术革新与学术输出,正在为高龄、超低位、复杂解剖等患者群体重塑治疗边界,真正践行了“极致微创”理念下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深度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