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请输入关键字
迅速反应 筑起前线后方坚实战斗堡垒 ——记“8.8九寨沟地震”中的急诊科
2017.09.14

8月9日,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后的第二天下午,与往常停满了救护车的热闹景象不同,急诊科门前的广场上竟空空如也。不仅如此,平常人满为患的抢救区、观察室内,居然还有不少空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16点20分,一阵警报声音从远即近响起,一辆救护车呼啸而来,第一位地震伤员送到急诊,所有的医务人员立即行动了起来,蓝色的人群、白色的人群、红色的人群立即有序地移动了起来……

 


火速做好准备 随时接受任务

时间回到8月8日头一天晚上。

21时19分发生的那一场晃动,让急诊科管理小组的微信群也“震动”起来。21时26分,科护士长叶磊就第一时间在群里转发了来自媒体发布有关地震的消息。

7级!九寨沟!

仅仅是这两个关键词,就让大家有迅速反应——“需不需要派人?”“需不需要马上回来?”“不知道情况严不严重”?……

此时,正在值班的曹钰主任虽然没有感到明显的震感,但听到有同事在说可能是地震了,再加上微信群里的信息,她立马对此次地震的情况进行了初步预判:正直暑假旅游高峰,九寨沟景区内游客肯定很多,可能会有伤情!可能会派人!

9点30分,曹钰主任接到院领导及总值班的电话:集结救灾物资和应急队员,等待上级命令,随时准备出发!

这边电话刚挂,那边二线值班的护理组长张建娜就已在清点物资,为随时可能会到来的救援任务做好后勤保障准备!另一头,要去支援前线的应急医疗救援队人选,也在短时间内火速确定!

为了与地震发生后医院第一时间派出的两支前线救援队打好配合战,保证从震区转运来的伤员能及时得到救治,急诊科全体人员迅速地做好了准备,为抗震救灾筑起了坚强的战斗堡垒。

 

多人取消休假 “回家”并肩战斗

在物资配备就绪,人员集结完毕后,两支应急救援医疗队先后出发离开已是凌晨,而急诊科办公区内,曹钰主任还正在不停地打电话、发短信、微信,用各种途径了解震区和伤员情况,以及当地医疗救援的情况。根据之前三次地震救援的经验,她清楚地知道,因为伤员可能会转送过来,对于留守在医院的同志们来说,震后第二天才是真正的战斗!

这一夜,是急诊所有人的不眠之夜,都在为第二天即将发生的各种情况忙碌着!

其实,在没有明确接到出发任务之前,急诊科的很多医务人员就已经做好了开启“战斗”状态的准备,还有人主动积极地申请要加入救援队出发去前线——

“高妈,我平时没事,救灾、加班,外派救援我都可以服从。”这条微信是由急诊科的男护士肖博杰在地震当晚21点46份发给高永莉护士长的,主动表态服从科室的所有安排。

而当时在家休息的同事们也没闲着,纷纷在群里接力表示,如需加班就立即回到科室!由于手机在家信号不好,担心错过科室的通知,护理小组长张芹赶紧将自己家的座机号码发给高永莉护士长……

因为正直暑期,科室还有少部分人正在休假,地震发生后,他们不约而同的取消休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速速赶回科室,和同事们一起参加这场关于生命的战斗!

地震发生当天是叶磊休假的第一天,自驾游带着家人刚到大理,作为共产党员又是科护士长的他,参加过多次应急救援,在确认了地震的消息后,当晚就定了第二天最早的航班回成都!同时,正在银川老家探亲的蒋耀文医生,也将原本12号的回程机票改签;正在陕西老家的张伟副护士长,等到第二天天色一亮,走山路驱车9小时赶回了急诊科!

 


另一个战场 分工明确忙而不乱

针对第二天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之以往的救援经验,曹钰主任临时制定了五条应急救援任务:

第一,为转运伤员腾出床位。在医院总体协调下,在各临床科室、信息中心、中央运输等部门的协助下,一上午内、外科就共从急诊收了40位患者到病房,为转运伤员腾出了床位。

第二,在腾出床位的基础上,曹钰主任对整个急诊的空间布局进行了调整,腾出复苏室和抢救区,设置地震伤员专属的检伤分诊处。

第三,通过对转运伤员的数量预估,提前准备设备、物资到位。

第四,提前了解转运伤员的病情、信息,实行伤员一对一专人负责制。四年前的芦山地震中,曹钰主任就发现提前掌握了伤员的信息,比如病情、什么时候到、需要哪个科室协助等,就能提前做好准备;而一对一专人负责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避免多头指挥、低效沟通,为抢救患者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五,志愿者上岗。对于华西急诊科来说,除了要接受转运来的伤员,更多地是要应对平均每天五六百人次的日常急诊患者,所以志愿者尤其是医学生志愿者能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在经过培训后可以负责转运伤员的接诊以及家属的服务工作。高永莉护士长的儿子正就读于临床医学院就是志愿者之一,他主动参与到志愿工作中,和妈妈一起早出晚归,提前感受到医务人员工作的实战状况。

明确了分工之后,大家各自迅速进入角色,支部书记万智负责抢救室,叶磊负责科室内部、高永莉护士长预诊分诊;护士、志愿者、各科室相应人员集中在急诊科,一切忙中有序、快而不乱。8月9日下午4点20分,第一位转运伤员达到;23分钟后,第二位患者送到;下午5点43分,第三位患者送至急诊科……

这一天,急诊科在接收24名震区伤员的同时,还接诊了500余位普通急诊患者;对74名志愿者进行了集中培训;还要与震区多家医院联络,准备随时接受转运来的患者……

 

临时新闻发言人 嗓子都哑了

除了开展抗震救灾及正常的医疗工作,作为后方战场的第一窗口,急诊科还要接待大量的媒体记者采访。本着分工明确的原则,曹钰主任临时指派了姚蓉副主任医师作为8月9日科室新闻发言人,接受媒体记者的采访。

从来没有接触过记者,就更不用说还要像电视里、报纸上一样露脸接受他们的采访了,万一紧张说话支支吾吾咋办?要是说错了咋办?还有记者问的问题答不上来咋办……一想到这些具体的问题,姚蓉就更加忐忑了!但同时,主任的信任、急诊人从不退缩的风格、敢于突破自己的念想,又一直鼓励着自己应该努力做好!

一开始面对一圈摄像机的“围攻”确实还有些不习惯,但是,说着说着好像也就没那么紧张了,到后来面对采访简直从容不迫!当天姚蓉接受了来自省内、外各大电视台、报社、网站、电台的采访共30余次,详细介绍了急诊科在抗震救灾中的相关情况,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因为一直不停地在说话,到晚上11点左右,姚蓉整个嗓子都已经哑了,广播电台一名记者想请她现场连线采访,因为说不出话只得推迟。考虑到她身体原因,8月10日,曹钰主任指派了周毅武医生作为临时新闻发言人,接班向来访记者介绍情况。


接下来几天,陆续还将有伤员从震区转送到急诊科,不过,对于急诊的反应速度和紧急救援水平,曹钰主任很自信。要知道,急诊科现在表现在大家面前的专业和能力,是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3年的芦山地震等多次应急救援经验中历练出来的。

更重要的是,紧急情况发生后,院领导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指挥,所有资源迅速到位,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后勤保障的及时跟进都为急诊科这个战斗堡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急诊科团队一直都是一个召之即来、来之既战、战之必胜的队伍。就像曹钰主任所说,一旦发现任何紧急情况,她只需要按下一键启动的按钮,科室所有人都会主动并且尽善尽美的去完成任务。只要人民群众需要,他们就能第一时间出现!只要党和国家需要,这支队伍就能迅速积极地响应!永远满腔热血,永远保持战斗力,永远以生命至上。



作者:宣传统战部       来源: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