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021.01.20

 

一、 基本介绍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2016年联合批准成立,是西部唯一的国家级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平台,是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临床研究证据转化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中心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围绕健康老龄化重大战略,立足老年疾病防治前沿和社会重大需求,聚焦老年医学的重大科技问题,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专注于衰老机制和抗衰老,老年健康评估和管理体系建立,老年肌少症、衰弱与失能,老年慢病共病与药物管理的研究与推广应用,致力于提升老年医学临床研究和疾病诊疗技术水平。

图片1:

 

图片2:

 

二、 使命愿景

(一) 使命

关注老年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为老年健康护航

(二) 愿景

持久卓越,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图片:

 

 

三、 重点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衰老机制和抗衰老

研究方向二:老年健康评估和管理体系建立

研究方向三:老年肌少症、衰弱与失能

研究方向四:老年慢病共病与药物管理

四、 研究平台

中心建有Max Cynader脑科学院士工作站、四川省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老年康养医学中心等创新平台,自主开发临床科研数据平台,构建覆盖27个省、市、自治区,24家核心单位、140家成员单位组成的三级老年疾病临床研究网络体系,建设由5个中心研究室、20个共建研究室组成的科研技术平台,拥有占地3400平米的科研场地。

五、 研究队伍

中心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董碧蓉教授担任学术带头人,引进高层次人才12人,建成了一支稳定的研究团队。

董碧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爱思唯尔(Elsevier)2018、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四川省科技厅课题等30余项。作为国内13个杂志副主编或编委、国际13个杂志同行评议专家,主编和副主编教材与专著16本,参编20余本,获发明专利10余项。参与国际指南3项,《IDF Global Guideline for Managing Type 2 Diabetes in Older People》中国唯一撰写专家,组织起草国内专家共识和指南3项、参与9项。

担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年医学中心联盟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西部老年医学中心联盟主席等学术职务。

中国第一批老年医学硕士生导师(1999年)和博士生导师(2002年),在全国率先打破以器官/疾病为中心的传统专科医疗模式,强调老年患者全人管理、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照护理念,重视多学科协作以及功能和生活质量的评估与促进。在全国率先开设医护一体的老年特色门诊,创建了“衰弱老人急性期快速恢复病房”、“缓和医学模式病房”、“品质促进病房”和“营养管理模式病房”,为全国提供了崭新的老年医学发展模式。

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第二届国家名医盛典卓越建树奖。

六、 研究项目

(一) 临床研究

中心成员负责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或课题7项,其中由中心牵头负责的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专项应急项目“老年健康与口腔疾病防控技术服务体系研究”中央财政经费3000万元、“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老年综合征交互式评估与干预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中央财政经费1965万元,项目“老年围手术期风险分级与差异化管理技术方案研究”中央财政经费2361万元。

(二) 大型临床研究队列构建

包括中国西部多民族健康状况与老化研究(6000余例)(涉及汉、彝、藏、羌、苗、壮、土家 等),高龄老人、百岁老人自然人群队列(1000余例),社区肌少症老人自然人群队列(2000余例)等。

(三) 药物、医疗器械临床评价研究

研发抗衰老疾病预防新产品及其临床转化,建立了完整的天然药物研发平台,进行天然提取物和人体天然代谢产物的筛选,建立高效的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模式。

(四) 中心发起的临床研究

中心在干细胞、肌少症、谵妄、肠道菌群等方向,自主发起“Tau介导谵妄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及临床研究”、“老年性肌少症的分子表型和进展机制研究”等70项临床研究项目,促进学科交叉,构建老年特色临床研究体系。

七、 指南与获奖

(一) 指南共识

1. 制定《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老年患者术后谵妄防治中国专家共识》、《中国成人失能护理评定标准》等指南、共识及规范;

2. 参与《The Asia-Pacifi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Frailty》、《Internation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Sarcopenia (ICFSR)》等国际指南编写。

(二) 奖励

中心开展的“衰老与老年功能促进创新研究及成果转化”、“针对肿瘤微环境的新型靶向干预治疗的基础研究”、“老年失能综合评估移动云平台的开发和应用”等研究成果先后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104项国家和省级奖励。

八、 重点研究情况介绍

(一)衰老与老年功能促进创新研究及成果转化

如何快速康复,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这些难题急需一种针对老年人的独特模式来解决。中心从2005年开始,通过大样本老人队列研究以及住院、手术老人的随机对照研究,建立了预防衰老、促进老人功能的完善体系;通过大数据云平台实现智慧医养结合模式;并筛选出长寿与衰老疾病相关基因位点。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①创建了预防失能、衰弱等老年综合征的非药物综合干预体系。②构建了智慧新型医养结合技术体系。③为延缓衰老以及预防衰老相关疾病筛选了基因靶点。首次发现报道汉族人群中FOXO1A、FOXO3A、ACE、IGF、DC-SIGN、及ATM基因多态性与长寿相关;PPARγ2、KOLTHO、G-395A基因多态性与长寿汉族人群高血压、甘油三酯、抑郁和老年认知功能相关;并建立大样本长寿老人标本库。共发表SCI论文51篇,单篇他引最高161次,总引用671次;形成了14项国内外指南、共识;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编副主编专著12部;在全国35家医院、机构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共举办60多次培训班,培训各级医疗机构100多家,培训各层次医务人员3600余人,评估社区和居家老人近3万人。该项研究成果获2017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8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和2018年度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二)建立老年自然人群队列

1. 建立中国西部多民族老年自然人群大型队列

为了解我国民族地区健康现状及衰弱水平,及时发现健康危险因素,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中心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西部老年衰弱队列建立级衰弱病因、诊断及干预研究”,中心联合6家协同网络单位,建立中国西部多民族老年衰弱队列健康数据库、样本库和信息库,研发适合中国人群的衰弱筛查和评估工具。截止目前,该队列已纳入7533例研究对象,其中汉族2714例,藏族1923例,羌族1349例,新疆维吾尔族617例,彝族272例,傈僳族107例等。西部多民族老年人群生物样本库已初步建立:采集血液标本7367例,唾液标本5898例,头发标本5642例,大便标本3047例,尿液标本6852例。2019年本课题各参与单位在基线调研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随访工作,成功随访3485例研究对象。项目全过程采用电子化信息管理平台,并在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形成10余项SOP。该项目的实施对于研究中国西部老年人群特别是少数民族老年人群衰弱及其预防具有重大的意义。

 

2. 建立四川省百岁老人自然人群队列

中心已建立四川省百岁老人自然人群队列,先后有560余位百岁老人参与到本研究中,调研地区涉及资阳市、乐山市、眉山市、内江市、宜宾市等省内5个百岁老人聚集地。队列现场工作中,中心对百岁老人开展健康科普知识普及的同时,也进行了专业的老年综合评估和健康体检,并对百岁老人各类人类遗传资源生物样本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采集与保存,为后续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的分析工作和我省百岁老人生物标本库建立,奠定工作基础。截止2019年12月31日,中心已完成部分百岁老人随访工作。

(三)创建针对衰弱老人的MDT模式病房

1. 建立衰弱老人急性疾病期快速恢复单元:显著改善目前医院衰弱老人急性期的照护质量;建立一支标准化的多学科团队,建立一套合理的培训体系。

2. 建立衰弱老人的谵妄管理单元:对该综合干预模式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研发基于平板电脑的围手术期风险预测及标准化干预软件。

3. 衰弱老人的髋关节骨折快速手术与康复的MDT模式:建立老年急性髋部骨折的MDT绿色通道,开发老年人围手术期风险预测及标准化干预软件。

(四)构建国家级、省部级、成都市级标准体系

1. 构建全国长期照护保险评估标准、服务标准与培训标准体系

2016年9月,成都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邀请中心主任董碧蓉教授牵头开展成都市长期照护保险失能评定标准课题。2017年3月14日,研究成果《成都市成人失能综合征评估技术规范》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创新构建了涵盖“身体-精神/认知-沟通/社交”多维度参数的本土化失能评定标准,全面系统评价失能状态和照护需求。截止2019年12月31日,已有失能(躯体)评估员1133人,评估专家206人,开展了10余期评估人员专业培训。成都市长期照护保险共受理39221人,评估通过27497人。其中,60岁以上失能老人占95.6%;60岁以下失能人员占4.4% ,享受待遇最高年龄118岁,有效减轻失能人群负担,回应了社会诉求,增强了百姓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强烈反响。2018年12月底国家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司委托中心开展“全国长期护理保险评估标准体系研究”。 2019年12月,课题组完成项目目标,提出了长期护理保险评估标准体系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包括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评估标准,护理服务内涵及规范,服务质量评估标准等。推动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评估与服务供给解决方案。

 

2. 制定《四川省家庭病床管理服务规范(试行)》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贯彻《四川省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发展规划(2018-2025年)》(川办发〔2018〕78号)重点任务落实,大力发展居家健康养老服务,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委托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牵头制定推动制定了《四川省家庭病床管理服务规范(试行)》,着力解决部分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的人群看病就医困难等突出问题。目前已在成都市、南充市、广元市试点。家庭病床服务的提供,让老人在病后可与子女、配偶等家人一起生活,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医疗服务,对疾病的康复起到促进作用,同时有效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为加强我省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探索居家老人家庭病床服务模式做出贡献。

(五)基于药效团模型的原创小分子靶向药物发现

针对当前创新药物研发中存在的全新结构先导化合物发现效率低等关键科学问题,建立了一套基于药效团模型的药物分子从头设计算法理论和方法体系,实现了靶标三维结构未知情况下全新结构先导化合物的高效设计。为验证建立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的有效性,项目将其应用于针对肿瘤、免疫性等重大疾病的小分子靶向药物研究,获得的5个候选药物已转让到制药公司,1个候选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获发明专利19项,包括4项国际专利,获软件著作权6项。建立的PhDD、RASA等方法被诺华、罗氏等多家制药公司使用。研究工作被Nature出版集团SciBX作为当周新闻报道。8篇代表性论文成果被写入本领域26本权威专著中。该项目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六)针对肿瘤微环境的新型靶向干预治疗的基础研究

肿瘤微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其内有多种间质细胞,包括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免疫和炎性细胞等,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等起做重要作用。在国家新药重大专项、863、973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针对肿瘤微环境的新型靶向干预治疗的基础研究,包括新型基因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包被天然产物的纳米制剂等。已发表的8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Cell Research、 Blood、 Cancer Research、Clinical Cancer Research、Biomaterials等国际著名杂志上,8篇代表性论文的平均影响因子为9.2分,最高影响因子为15.6分;该研究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8篇代表性论文被他人在Chemical Review (IF: 47.928)、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IF:39.7)、Nature Immunology(IF:21.5)等他人引用总次数945次,SCI他引总次数542次,此外,除了8篇代表性论文以外,该研究总共发表SCI论文87篇。多次应邀在国际杂志撰写特邀综述,与在国内外大会上做特邀报告。由于以上一系列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与人才的成长,带动了创新的药物的研发,共转让给企业的一类新药27项,正在与企业合作开发,作价入股或转让经费6.1亿,将带动企业近50亿的投入,已申请专利36项。项目实施期间人才培养显著,已有12人次当选国际杂志的主编、副主编以及编委等。有1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获得优秀青年基金,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拔尖创新人才计划,已培养博士研究生52人,硕士研究生76。该项目成果荣获“2018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