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毕业,我带着如火的青春,带着美好的梦想,带着无限的希望,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我来到了我人生中的第二个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从事了神圣的护理工作。
我是一名护士,一名肿瘤科的护士,我感受过生命失去的悲痛,也感受过拯救生命的辉煌。作为肿瘤科的护士,我跟其它护理同仁们一样,我们在平凡而普通的岗位上周而复始的工作。不同的是,我们收治的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始终站在生死边缘的人,是饱受疾病折磨与摧残的人。由于肿瘤治愈率低,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患者一经确诊后,常常是万念俱灰,我深深的懂得这一点,所以总是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嘘寒问暖,理解病人的痛苦及家属的担忧,给病人以希望。
一开始我选择和一些病人交朋友。记得2016年时,我们科室收治了一名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人,她才3岁,长得十分可爱,讨人喜欢,她叫花花,凉山州的彝族人。才入院时,在她脸上看不到病魔带给她的不安,她为了表现出果敢,却意外的阳光可爱,像极了一个小太阳,我们都特别喜欢她,有她在的病房总是充满了生机,她聪明可爱,打针的时候也不哭,同事们走过去也会情不自禁的抱抱她。然而好景不长,几个疗程化疗后,她的情况也越来越不好了,整天不吃不喝,无精打采,也没有了之前的活泼好动。她的情况让我们也替她担忧,希望疾病不要在她身上肆意挥洒。她的爸爸是一位朴实的彝族农民,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为治疗的高额费用也一度想放弃对女儿的治疗。在他脸上看到了他的无奈和忧心忡忡,组上的同事自发的为她添置衣物和生活用品,希望能够尽一点力所能及的薄弱之力,为她父亲减轻一些负担。然而几个疗程后,她就没有再来过了,我想应该是上天眷顾这样一个小可爱,让她康复了吧……
很多肿瘤病人都和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特别喜欢另一个房间的叔叔张林,他来自四川绵阳,他黝黑的皮肤,精瘦的个子,常会把往事以开玩笑的形式挂在嘴边。他是一个肝癌晚期的患者,一次次的化疗,一次次的介入手术摧残着他那瘦弱的身躯。每当化疗副反应重,一碗米饭吃不下的时候,他总会笑着跟同病房的病友说:“当年我去相亲,一口气吃下四碗米饭,把丈母娘吓死了,但因此才放心把老婆嫁给我”边说还得意的看着坐在一旁的老婆。他的积极向上,乐观大方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但是好景不长,病魔一步一步的摧残着他的身体。他出院不久,在他老婆的微信朋友圈看到了他已故的消息。对于我们而言,更多的是太多的不舍。这也正是我们科室和其它科室的区别,面对肿瘤,更多的人表现出的是无奈。
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肿瘤不再是可怕的疾病代名词?什么时候,肿瘤的治愈率费用不再高昂?什么时候,能让每一位肿瘤患者不用因治疗费用而延误治疗。
我以为很遥远的梦想,没想到随着新中国的一步步繁荣富强,医护事业突飞猛进的进步,肿瘤病人居然也赶上了党的好政策了!
以前科室乳腺癌患者很多,但大多数患者由于家庭困难,看不起病,做不起化疗,特别是靶向治疗药赫赛汀一类的,一万多块钱一支,能用得起的人是寥寥无几。但现在随着国家飞速发展,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开放,很多的化疗药和靶向药也纳入了医保报销的目录,现在科室的乳腺癌患者大多数都能用得起赫赛汀治疗了。经常听到很多病人说:“还是党的政策好呀,才让咱老百姓看得起病,用得起药了,现在赫赛汀比以前便宜多了!”党的政策真正为老百姓带来了福音!
我的一位患者,余霞,50岁,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前嗜睡,这在以前,我们内心都很清楚,这基本属于“希望渺茫”的一位病人了。没想到在通过最新的化疗后神志清楚,对答切题,能自己进食,一步步恢复了健康!我每天去病房都能看见她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的样子,内心除了高兴还有自豪!为自己是一名也能“救死扶伤”的小护士感到自豪;为医院的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好药越来越实惠感到自豪;为中国共产党感到自豪!
感谢中国共产党,让大多数肿瘤患者燃起了生命的希望;感谢中国共产党,让我们这群一线护士不再感到无奈和彷徨,我们内心也燃起了更多的使命感;感谢中国共产党,培养我成长,给了我一个稳定和平的生活环境,让我实现救死扶伤的理想!我一定会继续将自己燃烧在这平凡的第一线,帮助更多需要我们的病人!
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在这10年里,我见证了医院的每个发展历程,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祖国医护事业的蓬勃发展,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患者就医上逐步完善的好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给了肿瘤患者重生的希望,给了他们一双隐形的翅膀,让他们在生命的海洋继续翱翔。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病房里传来一位淋巴瘤小女孩清脆的歌声。
作者:李蜜桃 编辑:史杰蔚 刘欢 来源:头颈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