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
挂号
联系
我们
就诊
指南
常见
问题
返回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不忘初心,关注癌痛——腹部肿瘤科患者服务微创新
2019.11.15

“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把“医疗”做到有温度、有情怀,这是腹部肿瘤科医护人员一直践行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从2015年开始,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又在支部党员的带领下,从微小细节出发,围绕癌痛患者管理,实施了 “关注癌痛,爱在行动”等系列微创新项目,成效显著。


以患者为中心,找准找实问题症结


回到2015年6月,当时科室收治了一位胃癌伴腹膜转移的老年女性患者,入院时自诉腹部胀痛,疼痛NRS评分5分,主管医生立即予以止痛治疗后半小时疼痛缓解,疼痛NRS评分1分。患者自诉出院后未按时按量服用止痛药,因为她没有办理“麻卡”,不能到门诊开具吗啡缓释片类的止痛药。导致她经常半夜到就近医院打吗啡止痛,疼痛让她每天焦虑、烦躁,自我感觉真的是痛不欲生。

“这是个案,还是共性?”当时负责护理的主管护师汪秀云心中埋下了疑问。在随后一周的调查和回访中,她发现,癌痛患者化疗间歇期的居家护理工作都是由家属及患者承担,而他们却缺乏最基本的居家护理知识,患者出现疼痛了,他们只能“干着急”。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的护理外延?或者用通俗易懂的科普把最基本的护理知识教授给患者家属,出现疼痛了,他们可以直接“上手”进行简单处理?

成立癌痛管理小组,分步延展关怀服务

在科室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关注癌痛 爱在行动”癌痛管理小组,党员同志毕锋及汪秀云任指导员,李燕同志担任组长,大家拿出自己的休息时间为癌痛患者提供专业咨询、指导等服务。

第一步:护理服务外延。


制定了癌痛患者“随访原则”,为每位有癌痛症状的患者单独建档,在患者出院后定期打电话随访,询问患者情况,并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实施“H2H(Hospital to Home)癌痛延续护理模式”,建立一个癌痛患者关怀微信群,患者或家属在群里将疑问提出来,医护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做出解答,针对进入癌痛误区的患者,还私下加微信,一对一指导,此模式实施到现在,深受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和赞扬,效率高、针对性强,累计受益人约1000余人次。

第二步:开展多形式的定期宣教。


突破常规的“面对面口头教育”,自制拍摄“关注癌痛 爱在行动”患教视频,并于癌痛门诊反复播放,放置于优酷网上,点击率约1200余次。

每月定期开展疼痛科普知识专题讲座,由小组成员依次为患者们讲解。每一次讲座前,小组成员都会收集患者反映的共性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咨询专家。针对患者中普遍反映的“麻卡”办理流程复杂问题,小组成员决定亲身体验一下办理流程,跑遍了办理麻卡的所有位点,细致了解到每个点位所需准备的材料,整理为八个步骤,并备注了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做成了一个清晰明了的PPT。到了讲座那一天,腹部肿瘤科党支部书记曹丹为讲座做开场白,并回答患者提问。这期《癌痛患者的居家护理》的专题讲座在患者及家属中获得了巨大的好评。现在,“疼痛关怀讲座”已经成为科室病房患者最期待的科普讲座。从2018年开始,“疼痛关怀讲座”已经形成了《疼痛的误区》《家属如何配合疼痛治疗》《疼痛病人的出院指导》等一整套完整的讲座系列,累计受益人数约1000余人次。

第三步:建立“携手同行 有爱无病”疼痛关怀心理团队。


党员何建萍同志是科室的癌痛专科医生,在治疗中她发现,很多癌痛病人心理都曾经受过巨大的创伤,而这种创伤会加剧他们对疼痛的敏感性。她说“如果将疼痛分为10级,患者实际的疼痛可能只有5级,但是患者自己感受到的疼痛可能能够达到9级或者10级。”于是“携手同行 有爱无病”疼痛关怀心理团队成立了。

每当护士了解到哪位患者出现了疼痛症状,就会主动告诉何建萍,何建萍会主动到病床前与患者交流,并根据实际需要将癌痛病人邀请到医生的大办公室里或者示教室,进行团体治疗,每次活动大概一个小时,团体治疗活动非常受患者欢迎,甚至有患者出院后看到微信群里的活动通知,还专程返回医院参加此项活动,感受着医护人员在抗癌路上的相伴随行,共同对抗病痛折磨。“与患者的团体交流,一方面能够增强医患沟通;另一方面能够让患者和家属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用最积极的态度面对病情和生命的时光吗,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何建萍表示。

以患者为中心,党员带头推动科室微创新,是腹部肿瘤科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实践,通过管理微创新、服务微创新,让全体人员牢记以患者至上的初心,从微小细节出发,做有问题、有情怀的医疗。


作者:李林娟 曹丹 汪秀云       编辑:史杰蔚 周亮      来源:腹部肿瘤科

基本信息填写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问题类型:

select…

  • 内容无法访问
  • 信息不更新
  • 内容不准确
  • 错别字
  • 图片不准确
  • 其他
问题页面网址:
问题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