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
挂号
联系
我们
就诊
指南
常见
问题
返回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新中国给了我什么”主题征文】感恩新中国给了我实现愿望的机会 2019.09.28

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的梦想和愿望,感恩新中国给了我实现梦想和愿望的机会。

我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金堂一个美丽而贫困的小山村,家有婆婆、父母和四个姐姐,由于父亲想儿子,我的出生令他非常失望,好在我的婆婆、妈妈及姐姐们都非常地疼爱我。在我的童年记忆里过着食不饱腹,衣不暖身的日子,最艰难的时候是100斤豌豆一家老小十口人(后来又添了两个弟弟)过了一个月,每天吃两顿,每顿都是喝能照出人影的豌豆糊糊,记得有一天中午,我大弟弟抱着家里的一根木头柱子哭了一中午,怎么哄怎么劝就是不喝这个糊糊,妈妈和姐姐没办法只好去自家的自留地里割下还没成熟的麦穗,去壳用石磨推了一碗青麦糊给他做了两个青麦馍馍才没哭。有一年夏天,家里天天吃玉米粉做的锅边馍,玉米汤圆,没有一粒米,有一天晚上我坐在家门前的石墩上想明天妈妈做生,今晚应该有面条吃了吧!没想到大人们还是做锅边玉米馍馍中间烧白开水,我也坐在石墩上伤心地哭,大人们不忍心看见我流泪,去邻居家借了面条,高高兴兴地给妈妈庆了生。为什么父亲想儿子?家里那么穷是有原因的,那时在农村靠挣工分分粮食,男士为全劳力,一天挣10分,女士为半劳力,一天挣5分,就靠一个全劳力和四个半劳力挣工分养活我们一家十口人,那时日子虽然过得很苦,但大人们都非常乐观,他们说解放前的日子更苦,还没有一天安宁的日子过。小时候也见过队上收谷子和麦子,就是很少分谷子和麦子,多是粗粮,大人们说,细粮(大米和麦子)都交了公粮,供城里人吃了,我心想我长大后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吗?好向往。好在我们的父母非常开明,他们相信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所以我成了我们家的幸运儿,他们使出了洪荒之力供我一人读书,我也使出了自己的洪荒之力,每天天麻麻亮就起床,常常在煤油灯下挑灯夜读。

机会终于来了。

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百花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了祖国的大疆南北,1978年国家恢复了中高考制度,1981年我一不小心就实现了鲤鱼跃龙门,而且跃入的是四川最好的高等学府的附设卫校–四川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

1981年9月我怀着激动又好奇的心情来到了城里–省城成都,让我这个从没出过远门的农村孩子大开眼界,这里不仅有高楼大厦,宽敞而且人车分流的马路,还有学校和蔼可亲、知识渊博的老师,团结友爱的同学,更让我惊喜的是图书馆里整整齐齐地放着许许多多的书,在图书馆我知道了什么是小说,我记得我读的第一本小说是《平原枪声》,非常痛恨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的日本鬼子,也非常崇敬奋起抗战的民族英雄,深知祖国的和平和安宁都是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发誓一定要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这个和平安宁的学习环境中刻苦学习,努力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练就过硬的护理操作技术,将来有一天能留在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利用自己所学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1984年8月实现了我留院工作的愿望,分到了传染科,这是一个团结向上、温馨和谐的大家庭,学习风气十分浓厚,每天早交班后由科里的年轻医生教我们学习英语,一段时间后开始用英语早交班。在传染科工作的8年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夜班是:一个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全身肿胀,心衰和肺水肿很严重,用了该用的药,但是效果不好,那天夜班我和陈震医生搭班,陈医生说:小廖我们该咋办呢?要不我们给病人放血吧!我说咋放?他说:你去看看能不能从肿胀的不能捆绑压脉带的手正中静脉用50ml的空针直接接上16号针头(不是头皮针哦)静脉穿刺成功,还好平时过硬的穿刺技术用上了,一次穿刺成功,真的给病人“放了”几百毫升血,缓解了病人的病情。传染科护理团队也是一个集体荣誉感非常强的团队,记得应该是1990年医院参加全国三甲医院评审,每天拖班学习和练习护理操作技术,当时任护士长的张培珍老师说,大家要努力,如果我们传染科护士给医院拖了后腿我们护士集体跳楼。幸好……后来在三甲医院复评中有幸被抽中回答医务人员八不准,全部准确地回答出来,刘建萍科护士长很自豪地说我们门诊护士没给医院丢脸,没给护理部门丢脸。

1992年11月我来到了更温暖和谐的大家庭——门诊,我轮转过门诊手术室、注射室、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名老专家门诊,现在在3楼A1区工作。

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工作时,我是门诊第一个通过自修毕业的护理大专生,承担了当时的中专、大专和本科生三个层次的护理带教工作,顶烈日、冒酷暑、迎寒风带领学生们走遍了金花镇的村村寨寨,田间地头,五大花园的旮旮角角,为社区居民送去了华西最好的健康保健理念,为五大花园的1100个家庭建立了健康档案,掌握了他们的健康状况及健康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并以此指导学生拟定了健康教育方案及内容,由学生亲自进行健康讲座,保健指导,学生得到了锻炼,社区居民增长了健康知识,充分诠释了社区医疗服务的宗旨。

在名老专家门诊工作时,一个人管三个大诊间,12个小诊间,如果没有足够大的手掌,12个医生的病人的病历本是没法一起拿在手上的,当时是靠人工喊号,那时想这种工作方式以后能改变吗?当然在名老专家门诊大咖医生云集的地方有不少的福利,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空闲时可以进诊间向医生学习,张存泓教授告诉我们:有一种肿叫特发性水肿,是一种找不到原因的水肿。有个病人说下级医院诊断他为肝癌,准备第二天手术,病人当晚想一定要去华西看看,死也要死在华西才安心,于是第二天挂了何生教授的号,何教授看了CT片很坚定地说:肯定不是肝癌,一个大男人当时就在诊断室高兴地跳了起来。有一次一个病人带了很多检查资料找到我说看了几个科医生都说不是他们科的,我看了病人的资料判断应该看神经外科,把病人的资料拿去请教了付胤生教授,付教授肯定了我的判断,也肯定了我们护理工作并提出了表扬。

2005年11月搬入新门诊,终于可以不用每天捏一大把病历本,不用人工喊号了。在搬入新门诊前我想一个诊区(当时在4楼B区)两位护士,如何做才能保持良好有序的就诊呢?开诊的第一天我们一人在咨询台手工输登记号报到(当时没刷卡器),一人在病人到达的路口迎接病人,告知病人先到咨询台登记然后到候诊区等候叫号,就诊秩序出乎意料地好,当天上午护理部宋锦平副主任和何晓俐老师巡视到我们诊区时,对我们的工作服方式给予肯定。

新门诊改变了原来的工作模式,坚持每天主动巡视候诊区,一天上午在4楼A2巡视时发现一个男性病人精神状态不好,主动询问得知病人胸闷,立即安排就诊,医生开了心电图后由工人推送,结果回来—心肌梗塞,病人急诊入院,为抢救病人的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3楼A1区工作近十年,由于诊区的特殊性,我们除了做好日常工作,保证环境和病人的安全外,还要保证医生的安全,我们都做到了。

在祖国不断发展日益强大和和平安宁的背景下,见证了祖国和医院的发展壮大,做了很多自己想做又有机会做的事,向老师们学习论文写作,发表论文30余篇,与刘姿主任、刘建萍科护士长和何晓俐科护士长一起完成了三个科研项目……

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我们的今天!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自己的祖国!感恩祖国感恩华西!给了我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机会,也许是我太爱自己的工作,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工作期间,坚持利用周末时间和内分泌科医生、喻红玲护士一起组织开展《糖尿病之友联谊会》达8年之久,坚持自愿上周末门诊10余年。工作35年来,在各界领导的关心帮助下、老师们的指导下、同事们的团队协作中,没发生过差错事故和病人投诉,也没和领导同事发生过争吵,工作得到了医生、同事和病人的肯定,曾有一位海外归来的女士在给我的留言中写到:“华西医院是西南地区名院,贵院的医疗技术当属一流,使人惊奇的是。华西人的素质高是普遍的,如贵院门诊部的一位护士廖青书,对人热情和蔼,办事认真负责,并千方百计为我们解决看病中的困难,提供帮助,使我深受感动,你们医院没有国外好,但这里的工作人员素质高,特别是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华西人的风貌及不败的华西精神。”

平凡而用心的付出,得到了许多回报,在医院分了房,用工作所得收入供女儿出国留学,并先后获得了医院双学一优先进个人、四川大学第一届十佳护士、多次获得门诊部先进个人。

很快工作就要毕业了,曾经工作中感到环境太嘈杂,总希望在安静的环境中工作几天,现在想想,身在华西就是一种幸福,能在这种嘈杂的环境中工作也是一种幸福。我多希望再实现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时间走慢一点,让我有再多一点时间身在温馨的门诊大家庭里,让我再多为楼层的护士妹妹们承担一点周末门诊,让我再多一点时间为病人服务……

感谢饶主任给了我这次机会,以前总想在退休前写点什么,但一直下不了决心动笔,想写想说的实在太多,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恩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为我们铺平了和平之路,感恩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让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荣昌盛,感恩新中国和华西给了我实现梦想和愿望的机会,让我感受到生在新中国、身在华西就是一种幸福,希望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和平安宁,人们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生活。

作者:廖清书 编辑:史杰蔚 周亮 来源:门诊部
基本信息填写
您的姓名: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问题类型:

select…

  • 内容无法访问
  • 信息不更新
  • 内容不准确
  • 错别字
  • 图片不准确
  • 其他
问题页面网址:
问题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