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防疫形势需要,受四川省卫健委和医院委派,2月21日,我随我院第四支援鄂医疗队,紧急前往武汉一线,同时作为四川省首名外派的临床营养师,参与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营养治疗与一线医护人员的营养指导工作。
2月19日上午接到任务,我没有感到意外和担扰。因为自疫情发生以来,作为一名从事临床营养工作近20年的专业营养医师,一名时刻准备贡献自己力量的支部书记,我早已做好心理准备。
无论是2003年,还是2020年,17年过去了,一代又一代的医护人员,无论前面有多少危险与痛苦,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都头也不回地冲到了最前线。
我知道全国上下这样的大爱正在发生,我也知道他们都抱着必胜的信念,他们在和时间赛跑,和病毒抗争。
只要国家需要,患者需要,我一定也要去往抗疫一线参加这场战斗,成为穿上白色长袍的战士,无所畏惧。
这是我的责任,是使命,也是我内心的骄傲。
妻子和父母都很支持我的决定。女儿还很懂事地对我说“爸爸好棒,你和电视里的那些在武汉支援的叔叔阿姨一样,是我的榜样!”懵懂的小儿子还说“爸爸去武汉杀死病毒”。
我相信,这种力量会陪伴他们成长。
出发前,医院给我们配备的物资非常给力,包括防护服、口罩、护目镜、酒精,还有部分生活用品蛋白粉、饼干、牛奶等。为了穿脱隔离衣方便,我们都把头发剪到了最方便的样子,誓要打赢这场有准备的仗。
抵达武汉,所有成员划分为小组,从组织培训到分组排班,一切都井然有序的进行着。每日三餐分包带走,营养均衡,荤素搭配。我们纪律严明:所有队员,没特殊情况不能去外面闲逛,包括不允许随便串门。
等待任务分配的时间里,我抓紧学习下发的新冠肺炎专项学习课件、防护流程、防护用品穿脱等知识,我也与前线医务工作人员积极沟通重症患者的营养指导,必须将营养治疗作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医疗手段。做到心里有底,时刻准备上战场。我们反复训练互相监督穿脱隔离服,要求人人过关。同时,为保证一线医护人员的营养供给,我也提出了完善之处,零感染和增强自身抵抗力就是护己护人,也是打赢这场战疫的前提和保证。
而今天,是我来到武汉支援的第6天,救援工作和生活慢慢步入正轨,忙碌、期待、曙光、感恩……各种情绪百感交集。
每当卸下所有防护装备,走出医院那一刻,当呼吸再次顺畅、清冷的空气再次涌入胸膛,我心里深刻的感触到,能健康地活着去品味生命中的美好,是多么值得被珍惜的一件事。
我所分配支援的医院,是武汉市武昌医院,相信大家都有看到一段让人猝然泪下的视频:“院长刘智明因感染新冠肺炎,在与病毒抗争了26天后,抢救无效离世,享年51岁。2月18日下午,当刘智明院长的遗体被送往殡仪馆,当黑色的车子开出医院时,身穿一身蓝色防护服的妻子跟在车后,拍着后备箱,哭着,追了很远。”
在进驻武昌医院的第一天,医院党委书记王力霞在工作任务会上表示,至今仍不敢相信,医院已治愈的408名新冠肺炎患者中,不包括自己的院长。刘智明去世前,他最挂念的仍然是那些与他有过接触的人。刘院长曾要求大家首先做好防护,他很担心和他有过接触的人。万一别人有事,他会很愧疚。
全力救人,却未能救己。大家在这样的情绪里,保持着沉默,擦拭着眼泪。
我想,每一位奋战在防疫第一线、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的医护人员,此刻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人,说到底我们不过是一群穿上了白大褂的普通人啊。
收拾好情绪,在党旗下宣誓,继续投入战斗中。现实也许残酷,我们都要活得有温度。无论是在抗疫一线,还是负责支援的后方,无数的医护人员、志愿者及企业平台,都在力所能及地发挥更好的战疫价值和主体作用。
病毒,会让个体被隔离。互助的纽带,则令散乱的群体,重新凝聚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驱动这种信任的,到底是因为对灾情蔓延至身边的恐慌,是对一线医生、护士境遇的感动和同情,还是对社会的责任感?亦或者兼而有之,亦或者每个人都不同。这样的信任让投身其中的人获得了更大的支持感,也背负了更大的责任感,促使事情能不断运转下去。
自我来到武汉市武昌医院后,我们被患者的理解感动,我们被他们的坚强感动,我们被彼此感动...
这世界有失去亲人的泪光,也有战胜病魔后的欣喜,有脱下口罩疲惫的脸颊,也有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满足,庚子年的开篇即将过去,中国的疫情也到了决胜阶段,一个强大的民族,是不会屈服于这些痛苦的。
入睡前,我想起了我的家人,那些日常琐碎竟是我此刻最渴望听到的声音:妻子在厨房里的忙碌,孩子们在客厅里追逐打闹,爸妈时刻在为我加油打气!感谢你们的理解和支持!
最后,请领导和同事们放心,我们一定会同心协力,圆满完成任务,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同时保护好自己,顺利返蓉。